A21: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4月06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间情未了
谭平
  □ 谭 平  

  2018年12月7日上午9时,母亲走完了她人生的最后一程。她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留下一些传奇的故事,也留下亲人们无尽的回忆。

  母亲出生在重庆云阳县三坝溪,父母早逝,她没有童年的欢乐,靠家里的薄田收租,在云阳县读完小学,靠勤奋考上了万县师范。那一年她16岁。

  万县师范是原四川第三师范学校,1907年建校,蜚声川东。在那个火热的校园,她结识了心上人——我的父亲。

  1951年,她以优异成绩从万师毕业,从此在万州开始了她从事教育而又波澜起伏的一生。

  她的一生充满传奇。她中师毕业后在小学当大队辅导员,是新中国培养的积极分子,21岁入党,23岁当校长,任校长近40年,桃李满天下。万县市北山观小学、鞍子坝小学、西山路小学的学生、家长都崇敬她。

  她的一生充满博爱。丈夫去世后,她一如既往地放下校长的架子,奔走于城市与农村乡间,保持住农村传统家庭的长幼尊卑秩序和亲情。她以母性的光辉点亮学生的智慧,让那些困难家庭儿童走出困境,让那些调皮儿童走上成功之道,让那些出类拔萃者感恩不已。她对老师子女的爱甚于对儿子的疼爱,她把两个同事的女儿接到家里抚养、教育到成人,成为贴心的女儿。

  她的一生极为节俭,从不乱花一分钱,尤其晚年对自己节俭到苛刻的程度,每天吃两顿,长期吃咸菜,导致营养不良,疾病缠身,没能再多陪我们几年。

  她的思维极其敏捷,虽足不出户,但对国际国内政治大事了如指掌,可以深度分析政治形势和人物,对历史人物、演艺人员可以如数家珍,天文地理、社会人文无所不通。与她聊天受益匪浅,实为人生一大享受。

  在她生前,我感受不出她的伟大,感受不出她的付出和艰辛,感受不出她的孤独与痛楚。她走了,我回想起母子走过的一幕又一幕场景,经历的一次又一次转折,聆听与她晚年一出又一出的对话录音,才深感她的母爱是那样的博大,她的付出是那样的无私,她的痛苦是那样地痛彻心扉——

  1963年9月14日,她的丈夫病逝,她按丈夫老家的习俗把他送回梁平山上安埋。面对三个孩子和自己的未来,她选择了一个人承担。

  1963年的某日,她偶然翻出丈夫写给她和孩子们的遗嘱时,她被爱情和嘱托击晕,决定终身守寡,培养子女,塑造当代传奇。从那以后的56年,她做到了。

  1964年9月14日,她丈夫病逝两周年的日记显示:外当校长,内当爹妈,经济和精神已达崩溃边缘。但她还是坚守信念:决不考虑个人问题!要把他的三个孩子培养成栋梁之材。

  “文革”时,她深受其害,几欲自杀。在爱情、子女前途信念的支撑下闯过难关。

  1974年,当她牵着我的手到农村落户时,一条狗追咬过来,她把我牵到身后,用她的身躯护住我。

  她含辛茹苦的付出在接下来的年份中得到回报:1975年,15岁的次子远离家乡当汽车修理工;1976年,下乡的长子参军入伍当高原汽车兵;1979年三子入伍当了海军。

  子女成人后她很孤独。退休后靠办幼儿园和跳舞打发日子。长期的省吃俭用使她的肌体受损:青光眼、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找上门来。她开始游走于成渝之间治病。在70大寿后短暂旅游了北京、大连、三亚,再也未能出游。逐渐失明的她再也看不到美丽多彩的世界,对于一个爱美的人来说是何等残酷!

  当我在影像中看到她孤身一人随万州夕阳红老年团上船点名时,她的眼神是那样的孤单,充满无助与无奈。我的泪水潸然而下:我们怎能让她一个人去旅游?自责、悔恨已无济于事了!

  清明前,家乡的山间多了一座坟茔,而我则欠了母亲一世的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读者之声
   第A06版:郊野大地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夜上海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新民财经
   第A17版:新民财经/股市大势
   第A18版:理念分享/新民财经
   第A19版:新民财经/家庭理财
   第A20版:金色池塘
   第A21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第A22版:长命百岁/金色池塘
   第A23版:金色池塘/乐活年华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清明随想
人间情未了
母亲是个传奇
书法
“缶庐遗风”
新民晚报金色池塘/晚晴风景A21人间情未了 2019-04-06 2 2019年04月0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