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处处长刘永琴透露,去年通过首届“立信论坛”,学校就收获了十余位青年人才,包括顶级学者、应届青年海归博士等。其中,去年引进的爱丁堡大学公司金融学首席教授侯文轩已经成为立信学科带头人,发挥了“吸磁”效应。今年论坛上就来了2位侯教授的学生。
金融学院副院长张云教授介绍,通过“立信人才建设年”引进的优秀领军人才发挥了很好的人才效应。例如国际性学术会议明显提升数量和质量,建立了自己的高水平团队,对本地学者“走出去”到国际学术会议上展示风采也有很多推动。
这种招聘形式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学校需要寻找与自身定位、发展方向匹配的人才;而学者们寻求的,除了是一份能保障生存的工作,更希望是一项能成就理想的事业。因此,以往简单的招聘面试难以充分了解的学术氛围,通过学术论坛期间的交流,更能坚定选择。今年的论坛吸引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博士师阳,他已初步确定意向。“从出国留学开始,对我们来说去与留就是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祖国的发展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国内高校对海归人才的薪酬待遇、学术环境都已大幅与国际接轨,这对我们毕业回国建立了信心坚定了信念。”师阳博士认为,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立信金融建设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与自己的专业和兴趣高度契合。此外,他认为学术论坛为青年人才与学校、学院深度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校长唐海燕也在论坛上坦率分享学校的5个短板,包括师资队伍、教育国际化、信息化建设、条件环境、校园建设,“两校合并后,面对新的起点,师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师资队伍建设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因此,除了引进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本土人才的成长也是关键命题。由此学校推出“育才”政策,推出教师专业发展工程、青年教师攀登计划、“序伦”学者培养计划,同时还专门建立层次齐全的12级教师职业荣誉奖励体系,不仅为每位教师提供出彩机会,奖励额度也高达10万元/人。
为了让人才更好地发展,学校也酝酿了很多灵活政策,例如学者可以自由申请偏科研或偏教学,根据自己的专长、性格和工作重心来选择适合的发展路径。此外,面对收获重要成果的优秀学者,学校的奖励也相应跟上。据了解,今年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在延续近年人才政策的同时,将继续落实“一人一策”,为人才发展提供更灵活、更人性化的支撑。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