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慧照亮知识
怀特海说:一个仅仅见多识广的人是世上最无用而讨厌的人。这也正是我的感觉。有一种人,无论在私人聚会,还是在公共场合,对任何话题都能滔滔不绝,仿佛无所不知,可是你听了会这么想:他虽然见多识广,但毫无见识。惟有智慧才能赋予知识以生命,使之成为见识。换句话说,智慧是光源,而知识是被照亮的东西。没有智慧,知识只是散落在黑暗中的碎片,散落了一地也白搭。
2.文化和教养
看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我不会问他的学历,只需看他待人接物的态度,做事的作风,我心里就了然了。一个没有教养的人,不论他学历多高,我都不认为他有文化。教养是融为血肉的文化,它似乎无迹可寻,却又无时无刻不表现出来。
3.语言的朴实和华丽
言为心声,但不含心声的言说何其多也。不过,这样的言说同样表明了心的品质。语言的朴实和华丽不只是语言的问题。出自心灵也诉诸心灵的语言一定是朴实的,源于并且证明了言说者心灵的真实和对听者的诚实。华丽的语言往往既非出自心灵也非诉诸心灵,暴露了言说者心灵的虚假和对听者的不诚实。
4.从语言看时代品质
时代的疾病必然会反映在语言上,而我们通过语言的品质也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一个时代的品质。在健康的时代,人们往往朴实地说话,相反,社会上流行的无论是意识形态式的套话,还是广告式的大话,我们都可以有把握地断定这是一个病态的时代。
5.人不需要知道许多信息
我承认,在这个信息时代,我是一个落伍者。无论何处,人手一部手机,大家都在埋头专心地接收和传播信息,每见这个情景,我就觉得困惑不解。我坚定地认为,一个人完全不需要知道许多信息,只需要知道与自己的生活和心灵真正有关的东西,那超出的部分不但无用,而且挤占了有用东西的空间,扰乱了内心的秩序。这就好比进食,有足够的营养即可,用不着摆一大桌菜,那多余的全都浪费了,硬吃下去则阻碍了营养的吸收,扰乱了消化的秩序。
6.手机控
手机扼杀不了智者,但会使他更孤独,因为废掉了许多可能的智者。
聚会的场合,当我看到在场的人全都埋头于手机的时候,我暗自为其中那些心智本来优秀的人感到惋惜。
7.惊叹和惶恐
网络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覆盖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网络上似乎可以完成一切,包括贸易、金融、政务、教学、阅读、购物、择偶……
我对此惊叹不已,同时感到惶恐,不知道这个潮流会把人类带向何处。我无法确定,一个今天依然不会使用网络的人,与一个一旦离开网络就不会生活的人,二者究竟谁更是低能儿。
8.被遮蔽的古代文化光芒
中国古代有灿烂的文化,其光芒已被急功近利的旅游开发和良莠不分的国学宣传遮蔽。倘若现在中国社会有良好的法治秩序,中国人有良好的精神素质,古代文化会闪放怎样美丽的光芒啊。
9.低俗
在财富的放大镜下,人格的卑劣纤毫毕露。
如果一个最低俗的江湖小丑成为最风光的文化英雄,他就是这个时代低俗的样板和证明。
10.扶植纯文学刊物
清楚地记得《大家》创刊时期的风范,追求文学的纯粹性和经典性,现在纯文学刊物生存艰难,为什么不肯稍许拨一点儿款来扶植纯文学刊物,非要让它们在市场上自生自灭?
11.废除学术的量化评价
用量化指标评定学术职称的方式,根源在学术机构的行政化,逼迫相当数量的从业者靠购买刊物版面完成量化指标,否则不能在学术机构内正常生存。对于学术能力的评价,本应由相关领域的专家群体主导,只看论文水平,不看是否发表。同时,有关部门应出钱养纯学术刊物,也由专家群体监督其学术水平。双管齐下,学术就有福了。
你问专家也营私舞弊怎么办?我相信,真正建立了学术独立的机制,这样的专家就混不下去了。
12.对青年学人说
对于自己的学术和写作,我只用两个坐标来衡量,一是在我的人生中的价值,二是在人类文化和社会现实中的价值,其余概不重要。
我想对仍在现行学术体制内为职称奋斗的年轻一代说:做学问就是做人,把眼光放远一点,你要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和良知,以真性情做真学问,让自己真正得到提高,也感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