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又涨价了,有人揪心、有人操心。
揪心的说,“猪养肥了就要宰了”,意思是培养起用户习惯了,共享单车企业就开始要薅羊毛、割韭菜、收高价了;操心的说,光凭涨价那些钱,企业也赢利不了多少。其实揪心、操心可能都大可不必。企业行事自有其逻辑,不管这个逻辑是否正确、合理,但至少有一点可以明确:它们不是来做公益的。
它们眼中看到的,主要是消费者——互联网企业或思维,更喜欢叫做“用户”的。当然,“用”一定不是“白用”,是要付费的。这个项目上不付费,那个项目上付费;这时候不付费,那时候付费。所以,互联网企业说“用户”、说“服务”,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你得用,并且,用得起。
于是,用得起的人才进入其视野,用不起的就不在考虑之中了。比如,共享单车,会骑行的人就是它服务的“用户”。用户至上!所以,近年来的疯狂投放就有了理由。一切为了用户!至于,不用的人,放学了蜂拥而出不骑车的学生,因为上阶沿堆满共享单车无路可走,不在其眼中;蹒跚外出的老年人,不在其眼中;费了很大劲在维持秩序、帮忙理车的人,不在其眼中。因为盯紧了“用户”,忽略了用户以外的所有人,忘记了企业毕竟不是只和“用户”打交道,企业同时还在和“社会”打交道。
“用户”的精准分析看起来固然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经营路径,却很可能也是一支强力手电筒——只照到自己想找到的“用户”,其他所有都隐藏在强光的黑暗中。所以,不少借着互联网上马的企业,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兴,是目光只聚焦在一个特定“用户群”;亡,则因这种聚焦带来的各种次生结果难以把控,最终留下一地鸡毛。
警惕“用户”思维,警惕只被“用户”遮蔽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