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古代称黄梅雨,是初夏江淮流域经常出现的一段持续时间较长的阴雨天气。早在汉代,就有不少关于黄梅雨的谚语。晋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的记载。唐宋以来,一些诗词对梅雨更有了许多妙趣横生的描述。梅雨时节,翻阅唐诗宋词,于古人诗词中细品那绵绵不绝的梅雨,别有一番情趣。
中唐诗人王建的《江陵即事》可以说是唐代早已流传的一首“梅雨诗”:“瘴云梅雨不成泥,十里津楼压大堤。蜀女下沙迎水客,巴童傍驿卖山鸡。寺多红药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夜半独眠愁在远,北看归路隔蛮溪。”此诗首句是指在湿热瘴气笼罩的梅雨天,长江边的沙地却不会形成泥泞,又由于梅雨与洪水有缘,诗人便油然生句:“十里津楼压大堤”。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这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的《梅雨》。“梅实迎时雨”,即指梅子熟了以后,迎来的便是“夏至”节气后“三时”的“时雨”。这个时节,阴雨绵绵,天地苍茫一片,梅雨有时一下就是十几天,甚至一月余。
北宋词人贺铸曾有词作《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中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将无形变有形、抽象变形象,飘逸灵动,短短数字,尽显梅雨季节之景象,贺铸也因此词名噪一时,人称“贺梅子”。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众多描写梅雨的诗词中,南宋诗人赵师秀《约客》最为脍炙人口。诗人约客夜半未至,一个“闲”字,道出了他当时的闲适恬淡的心境。尤其是前两句,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典型的梅雨时节景象,家家户户都被烟雨笼罩着,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传来一阵阵蛙声,成为传唱千古的佳句。
与赵师秀写梅雨截然相反,南宋另一位诗人曾几在《三衢道中》中写道:“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明明是“梅雨”,如何变成“日日晴”了?原来,作者当时身在三衢道中,“三衢”即“三衢山”,在今衢州。赵师秀作《约客》时在杭州。衢州与杭州同属浙江,纬度相近,为什么一个“家家雨”,一个“日日晴”呢?正是因为梅雨不单有正常的梅雨,还有早梅雨、迟梅雨、特长梅雨、短梅雨,个别年份还会出现“空梅”。梅雨时节“日日晴”,就不足为怪了。
江南的梅雨,是一首千年写不完的诗。更有白居易的“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 杜甫的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柳宗元的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春晚”;苏东坡的“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船棹风”;梅尧臣的 “三日雨不止,蚯蚓上我堂”;戴复古的 “镊空白发愁根在,熟尽黄梅雨意深”。
掩卷凝望,窗外的梅雨仍在韵味悠长地洒落着,千年时光如烟似梦片片飞散,只有古人那些清新婉约、柔情似水的诗词得以永生,伴随年复一年的绵绵梅雨,穿越尘封旧事,与我们在尘世里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