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不合作”
“若满分是10分,印军联合作战水平打4分。”杜阿说。印军在1971年印巴战争时就尝试过小规模联合作战,目睹本世纪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后,印度国防部加快联合作战研究,各军种颁布有联合作战特征的作战条令,“可至今印度各军兵种仍是各自为政,‘联合’只停留在纸面上”。
最鲜明的例证是诞生17年的印度三军综合防御参谋部“有名无实”,它本应是印度国防部里面最具联合性质的机构,但迄今毫无权限,难以推动全军联合作战理论研究和跨军种实践。另外,几乎与参谋部同时组建的安达曼·尼科巴联合司令部,本意是在靠近马六甲海峡的安达曼群岛实施联合作战指挥试点,可到头来演变成单纯的海军司令部,长期为海军将领把持,没有体现任何联合色彩。印度国防部也是山头林立,官僚主义盛行,话语权基本掌握在未受过专门训练或不具备军事行动经验的人手里。“形形色色的人组成排外的小圈子,相互倾轧”。
受此影响,印度各军种互不买账,像陆军和空军是“天生的冤家”,他们都想把有限的国防资源抓在手里,为此不惜打压对手,甚至在本应联合的行动中采取“非暴力不合作”态度。《印度时报》披露,2019年2月克什米尔边境冲突,印度空军根本无意出动先进战机为陆军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CAS),台面上的理由是陆军现有手段足以提供掩护,真相是空军不接受飞行员被陆军战地指挥官呼来喝去。
积习不除 难成气候
杜阿对印军联合作战进展感到失望。“组建网络、太空及特战联合司令部的建议几年前就提交了,但至今仍等待内阁安全委员会的批准。”他说,“印度独立70余年来,印军联合作战指挥框架还是‘半拉子’,最为官僚们津津乐道的成果只有战略部队司令部(SFC),但那是掌管核武器的单位,无法为常规作战服务。”他表示,若不清除印军内部落后思想和不良习惯,联合作战永远是“水中之月”。
首先,印军指挥决策过程僵硬混乱。印军虽有三军参谋长委员会充当主持军务的中央机构,但委员会主席由各军种参谋长轮流坐庄,自然把军种间的利益纠葛带入委员会,导致“巨头”之间互不服气。
其次,人员任用存在“拍脑门”现象。“只要主管者觉得合适,就会把没有军事经验的人塞进国防部”,杜阿说,“主管国防部的文官拥有决策权,客观上对国防部乃至军队建设产生负面影响——让不懂军事的人管联合作战,其结果不言而喻”。
第三,印度国防预算编制和分配不得要领。印度《商业标准报》称,本国没有真正意义的国家战略,导致政府在国防采购、预算编制和分配方面缺乏指导,花了太多冤枉钱。
另外,武器装备短板也制约了三军联合。资料显示,印军武器来自俄罗斯、美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制式多样,性能参差不齐,难以相融成一体化战力。这是印军向联合作战迈进中面临的最大技术障碍。
照猫画虎要不得
有人说,印度可以学习美国模式,快速推进三军联合作战。但前印度空军元帅蒂比尼斯认为这万万要不得,他在“印度战略”网站上指出,印军应充分考虑本国国情,“照搬美式联合作战行不通,原因很简单——印度与美国的战略背景、军事文化及军队建设目标完全不同”。
对印军来说,最重要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而不是像美军那样成为全球性武装力量、在世界各地显示存在。“尽管联合是军队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但联合到什么程度,要看国情而定。”蒂比尼斯指出,“印度三军士兵素质与装备水平参差不齐,本身就妨碍了美式联合的‘移植’,根据短板理论,联合部队的作战能力被水平最低者所决定,如果强行让水平不一的三军接受联合指挥,将很难达到目的”。
蒂比尼斯表示,目前印度对三军联合的需求并不强烈,“当未来印度影响力扩展至全球时,确实需要高度联合、高度机动的三军联合部队保护国家利益,但就目前国土防卫而言,印度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来自邻国”。他说:“一旦开战,参与这个方向战斗的主要是陆空军,短期看,印军最紧迫的任务是设立陆空联合作战指挥部,海军则独立执行其他任务。”他强调,印军将领要相信自己的经验,走出印度特色的联合之路,而不是人云亦云。“要允许犯错误、敢于犯错误,不要急于模仿不必要的东西。以目前印军指挥体系来看,只要理顺其中的关系就足以发挥作用”。
于晓晶 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