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越抗美战友情
今年76岁的施德华,出生于嘉定区安亭镇陆象村一个普通农家。由于父亲身体不好,弟妹又小,家里还有一个残疾的妹妹,他初中一毕业,就参加了生产队劳动,在生产队里,他样样农活抢着干,与母亲一起撑起了家。
1964年,20岁的施德华得知镇里招兵,当即报了名,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这年,美国借“北部湾事件”出兵越南,战火迅速扩大到整个越南北方,威胁到我国边境的安全。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炮部队分批参加了援越抗美斗争。1967年1月,施德华所在营编入中国后勤部队32支队64中队,奔赴援越抗美战斗的前线,驻扎于越南河北省布下地区,负责保卫工厂、铁道、公路、桥梁、码头、火车站等重要设施。
部队进驻不到一周,就迎来了首次空战。那天上午8时40分左右,我方阵地突然响起警报声,只见16架美国战斗轰炸机分批偷袭我方阵地,我方立即转移火力向敌机群炮击。
当地气候极为恶劣,一会儿骄阳似火,一会儿电闪雷鸣大雨滂沱,还有蚊子、毒蛇肆虐。战士们相互帮助,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在第二次向‘钉子阵地’转移时,我和战友邱训章负责把加固工事拆下装车。夜间不能点灯,只能摸黑干。我个小,抬重物时邱训章总让我扛小头,他扛大头。”施德华回忆。
战士个个士气高涨,许多人写下遗言、立下血书,决心在战斗中不怕流血牺牲,勇歼敌机。战斗中,施德华所在的中队先后有王德清等26位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钉子阵地”对敌空战中,施德华在掩体搬弹药向外冲时,突遭敌机轰炸。他发现班长倪振华身受重伤被埋土中,赶忙去拉,倪振华一把推开他,说不要管我,快去救其他战友。第二天,班长倪振华因伤势过重牺牲了。
牺牲战友也有家
回国后,施德华继续在部队服役。1978年9月转业回沪,到嘉定县粮食局工作。
作为那场战争的幸存者,施德华无时无刻不在怀念曾经一起共同战斗和牺牲的战友。他也时常想起老班长生前的话:“我们参加援越抗美战斗,是与敌人进行一场殊死搏斗,随时都会有牺牲,大家要牢牢记住,牺牲的战友也有一个家,活着的同志要在有生之年代牺牲的战友去看看他们的亲人。”
施德华始终没有忘记班长的嘱托,他除了寻找慰问烈士家属,还想收集和整理烈士的生前资料和照片,汇编成书,表达对烈士的缅怀之情。
工作之余,施德华除了积极联系各地昔日战友,邀请他们共同撰写回忆录。此外,他还经常抽出时间看望四位上海籍的烈士家属。当年的老班长倪振华是嘉定娄塘镇人,小名阿松。在部队时,他不仅是一位好班长,还写得一手好字,会拉二胡,吹口琴、打篮球。自他牺牲后,施德华一直与其哥哥倪建华及家人保持着联系。倪振华母亲病故后,施德华还专门前往看望并吊唁。
一波三折寻烈属
退休后,施德华历时10年,开始了在各地寻找另外22位烈士家属的征程。这22位烈士的家属在辽宁、河南、湖南、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地,地域跨度大,路程远,有几位烈属的寻找难度很大。
施德华通过联系和电话查询,先确定烈士家属的所在地。为了节省费用,他每次临行前都会自备大包干粮,一路上就着白开水啃馒头,乘最便宜的车子,住最便宜的旅馆。为了寻找原一连指导员王德清烈士在辽宁盘锦市的家属,施德华克服路途颠簸,仅单程就花了30多个小时。
当地政府部门、战友和烈士家属的亲朋或邻居得知具体情况后,都纷纷给予施德华热心的帮助。2017年,施德华前往广西柳州市寻找黄绍英烈士家属时,失去了“目标”。后来,他辗转联系到了广西籍战友覃日常、李子目,在他们的陪同下,施德华前往广东信宜市经口镇,终于找到了黄绍英烈士的大哥黄琼英。
尽管自身家庭条件并不好,但施德华在每次寻访烈士家属时,总会送上慰问品、慰问金。烈士黄绍英的大哥黄琼英家共10口人,生活拮据,当施德华千里迢迢看望他们一家并送上1000元时,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对收集整理26位烈士生平资料这件事,施德华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上门亲自拜访,还经常通过写信、电话,与昔日战友、当地民政部门、烈士陵园等多方联系。经过近10年努力,在各方支持下,由施德华主编并自费出版的16万字《烽火劲旅》一书于2016年底终于问世,全书分30多个章节,再现了64中队777位全体官兵在援越抗美战斗中的真实场景以及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施德华说,《烽火劲旅》一书的出版,终于圆了他的梦,也兑现了倪振华班长生前嘱托,完成了原全营战友的共同心愿,自己所有努力没有白费。
施德华,1967年参加援越抗美战争,7个多月里先后参加战斗44次,与兄弟部队一起击落敌机60架,击伤46架,俘虏美机驾驶员数名,多次受到嘉奖。
为了老班长倪振华生前的嘱托,退休后的施德华,历经多年奔赴各地,艰难寻找26位烈士亲属,记录和收集当年牺牲战友的生平、照片,组织邀请部分参战人员撰写回忆录,出版了《烽火劲旅》一书,缅怀50年前在那场战争中献身的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