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头到网络
今年,小郑在奉贤四团镇承包了百来亩农田,种植8424西瓜。在这个本是“万事开头难”的第一年,却因一场特殊的相见,让他对今年的西瓜销售预期从数着日子“怕上市”,到数着日子“盼上市”。
虽已时隔近一月,但小郑依然清楚记得当时的场景,“3个人胸前都别着党徽,他们说,今天来就是想和你一起商量解决丰产丰收的问题。”小郑向记者坦言,一开始,他对3人的表态多少有些怀疑,尤其当他得知这3人中有两位来自机关、一位来自街道时,心中不禁升起一个大大的问号,“来自市区的机关公务员,还能比我更懂农产品,比我更懂市场?”
可很快,一些围绕这3位驻村指导员的强劲消息,吹散了他心中的疑惑——隔壁庄行镇马路村的蜜梨一天卖出了7000斤(截至发稿,已累计销售3万斤);奉城镇蔡家桥村一家农户一次性卖出了5000斤水蜜桃;这些农产品还走进了农工商大卖场,成为食堂指定供货商……这些好消息让小郑对即将上市的西瓜销售充满了期待。
在深入了解小郑的西瓜种植情况后,指导员们为他度身定制了电商“秒杀”的网红销售方式。果然,小郑的西瓜一下子就供不应求了。
“1+1+1>3”
当地农户、村民对这3位驻村指导员,讲了最多的评价就是“1+1+1>3”。
庄行镇“众熠”蜜梨种植园负责人宋军给出了自己的见解:“第一个‘1’,是来自普陀合作交流办的三坎村指导员顾经纬,他一手架起终端企业,一手架起种植农户,免去了中间商赚差价,真正将从田头到家门的实惠转化成了农家增收的利润空间;第二个‘1’,是来自普陀市场监管局的蔡家桥村指导员肖珺 ,熟悉工商、食品安全等方方面面政策的他,既为无数消费者筑起了舌尖上的‘安全’,也保障了农户的每笔交易都安全可靠;第三个‘1’,是来自甘泉路街道的马路村指导员石天泉,擅于做群众工作的他,没有进不了的家门,没有打不开的心锁,无论多挑剔的农户,他总能找到合适的方案。虽说他们各自分工不同,却构成了一个‘资源共享、能力互补、问题共商’的铁三角,共同为奉贤区三镇三村的丰产增收注入了希望。”
上海市选派驻奉贤经济薄弱村指导员小组组长陈俊评价道,正是这3人的勤于学习、敏于调研、精于思考的“1+1+1>3”优势,让他们在进驻驻村点仅仅一个月后,便顺利实现丰产增收的预定目标,为“美丽乡村”建设开了好头。
本报通讯员 李华 记者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