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记者》的主编刘辛培说,提出目标的时候大家还是有点担心的,“读书”“爱书”可以推进,“写书”谈何容易,但是梅陇镇党委有自己的文化自信,经过几年的耕耘,梅陇文化田野不再是一片荒芜,这里有梅陇报、《人文梅陇》杂志、“人文梅陇微论坛”,这些平台集聚了梅陇的文化资源,使越来越多的梅陇人拿起笔写下身边的喜怒哀乐。
一位年过八旬的梅陇镇居民在一家大超市摔了一跤,老太太咨询了司法所和人大代表,觉得这官司可以打,老太太也不请律师,“理在我这边,不怕”,单枪匹马就和大超市对簿公堂,还打赢了官司。在编辑刘辛培的鼓励下,她把打官司的前前后后写了下来,成就了一篇《八旬老太胜诉记》。
丛书里都是百姓写自己的身边事,非常接地气。《馨远梅家弄》一书的作者是生活在梅陇的村居干部。出书前,梅陇镇专门向村、居干部发出征稿启事,面对“百姓百心”,面对错综复杂的各种社会矛盾,请大家一事一议,亮一亮各自的治理妙招。书中写的都是平常生活的一些故事。其中有写居委干部帮助化解父子两代人的矛盾的《父子三年终相见》,有写排除邻里纠纷的《逆袭“叛逆期”》,有写群租的《群乱象覆灭记》……内容生动,真实感人。
今年出版的《印象梅陇》记载了梅陇党建、社会治理和经济前行的足迹。《师说》的作者是梅陇的教育工作者。由他们说一说对校园、对学生、对家长、对同行、对本职工作的感受。《我是记者》的作者则是生活在梅陇的新闻人。
镇党委书记杨建华说,群众文化需要接地气的方式,邀请普通梅陇人写梅陇的书,这就是文化熏陶的力量。丛书,就像是一颗文化的种子,在梅陇生根发芽,为梅陇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精神滋养。
本报记者 鲁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