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专题片《转型路上》,讲述了在当下媒体转型和媒体融合发展的“巨变”时代,奔跑在转型路上的上海新闻工作者们作出的努力和贡献。自贸区系列报道,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系列报道,合庆镇环境整治,外滩踩踏事件,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上海新闻人用自己的笔端记录改革创新发展历程。片中一位记者表示,“全媒体记者,随时处在战时待命状态。”
随后,各新闻单位代表一一讲述了自己的工作体会。上海广播电视台李姬芸带来了一段采访实录。在实录中,被负责人称坏掉的污水处理机器并没有坏,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让它成为了“摆设”。目前为止,李姬芸团队已拍摄700多分钟的素材,足迹遍布上海郊区。她表示,“我不敢说等到小河全部变清的那一天,至少有一条小河彻底摆脱黑臭吧!”
在其他几位代表的分享中,“转型”一词频频出现。解放日报新媒体中心主任张玮称自己是“在传统媒体里做新媒体的人。”本报记者张欣平谈到,要关注媒体融合的大势,但不可荒废了做记者的“手艺和本心”,“把目光聚焦在民生上,关注百姓所急、所愁、所难,如果我们的足迹依旧能深入到基层,帮民所需、解民所忧,我们何愁没有关注度,又何愁没有影响力?”
“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上海努力开拓新路,但是未知远大于已知。”正如诗歌《新闻工作者,时代的先锋》所言,因为前路的不确定性,才更加需要我们无尽探索、积极创新、勇当先锋。在这个“巨变的时代”,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
本报《阿姨当面夸:阿拉居委主任真好》获第二十四届上海新闻奖摄影特别奖;《徐阿婆还债记》获通讯类一等奖;2014年3月6日要闻A1版《有梦想好,想了才可能实现》获报纸新闻版面一等奖;《“小巷总理”梁慧丽的一天》获得新闻摄影一等奖;《“双十一”景象》获得新闻漫画一等奖;新民观察获新闻名专栏奖。
见习记者 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