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丽告诉记者,海外商演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分票房”,剧场负担舞团的差旅费用,演出结束后,双方按合同比例分配票房收入;另一种是受演出公司邀请,前往出演指定剧目,收取一定数额的演出费。
这两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可以为舞团规避商业风险,“稳赚不赔”,而不足之处在于,舞团毫无自主权,“只能跳对方指定的经典剧目,没法跳新的作品。”
3年前,辛丽丽和伦敦大剧院合作,尝试了一种海外租场的新型商业模式,由伦敦本地的代理商负责宣传、发行,舞团支付场租费,获取所有的票务收入。当年,《简·爱》就是租场演出,票务收入接近10万英镑,以当年的汇率算,相当于90多万人民币。
这样的模式风险大,收益大,但自主性强,可以跳任何自己想跳的剧目。所以这次《长恨歌》来伦敦,上芭依然选择了租场演出。票价从最低的15镑,到最高75镑,首演告捷,上座率百分之百。截至发稿,演出总票房已从6.4万英镑,升至7.9万英镑。
用原创新剧在海外打造舞团品牌,要花很大力气,辛丽丽正在往这方面努力。上芭近两年来在海外推出的原创舞剧,令舞团品牌建设初见成效。2013年的《简·爱》,让西方观众逐渐认识到这支来自中国上海的芭蕾舞团,同时吸引到包括波兰、荷兰、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在内的剧院,纷纷主动接洽。截至今年7月31日,上芭的国内外商业演出总收入已经达到840万人民币,相当于2015年全年的商演收入总额。63场商演中,海外演出数量超过三分之一。
明年,上芭的商演计划更加紧密,3个月时间,位于荷兰、奥地利、德国、澳大利亚70场商演,已在筹备。
“跳老外指定的古典剧目,对演出商来说风险小,但对芭蕾舞团来说不一定好。”辛丽丽说,“跳古典作品,可以建设起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芭蕾舞团,但要让舞团真正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还是要靠原创作品。”
这次,上芭带来伦敦的新作品《长恨歌》,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主创。“我要用它来告诉全世界,中国也有好的原创芭蕾舞剧。中国人可以用世界最新的舞蹈、舞美语言,来演绎中国人自己的故事。”辛丽丽说。
记者 张艺(本报伦敦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