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一:《伟大的开端》:阅读上海——共产党人的出发之地
今天中午,上海书展世纪活动A区,《伟大的开端》一书的签售,参加者有《解放日报》的副总编辑徐锦江、本书的责编许云倩、本书的作者等。这是一本《解放日报》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共同编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好书。1921年的那个夏天,在我们这座城市的中心,在当时叫作法租界的一条小弄堂里,悄然走来一群年轻人,他们以迥异的地方口音,交流信仰,碰撞思想。当上海市民还过着他们平常的生活时,一个政党已在他们的身边诞生,这个政党将改变他们的城市、他们的祖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格局。《伟大的开端》追溯着历史的细节,全方位描绘出建党这个重要时刻的壮丽画卷。我们重新回顾那一个历史时刻,细节虽已模糊,但意义却更为清晰。正如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董云虎在本书的序中写道:“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走得再远,我们都不能忘记为何出发。”陈望道蘸墨为糖,在柴屋中翻译巨作《共产党宣言》;远在万里之遥的莫斯科,张太雷、俞秀松、杨明斋三位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着千钧压力,为襁褓中的中国共产党亮相共产国际舞台,进行着一场生死较量,并且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维经斯基作为一个使者走向中国,由此,俄国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理论取代了原本来自于日本、美国文献的温和的布尔什维克主义,逐步引领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一辆旧式带篷骡车,在通往天津的土路上卷起了一路行尘,车上坐着的掌柜和账房先生,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思想界的两个领军人物——陈独秀和李大钊,“南陈北李”的佳话,彪炳史册。由上海的著名作家和档案研究者共同创作的此书,读来引人入胜却又发人深思,值得珍藏。
看点二:裵琇我 、李惠敬:两位韩国女作家的新书
上海译文社推出的两位韩国女作家的小说引人注目。裵琇我和李惠敬今天下午在书展签售自己的作品。裵琇我是韩国小说家兼翻译家。60后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星期天日式火锅餐厅》、《随笔家的书桌》、《我现在厌倦了你》,中篇小说《哲秀》、《有绿苹果的国道》等。她还是一位将德国及葡萄牙小说译为韩文的翻译家,译作颇丰。《星期天日式火锅餐厅》是由十七篇小故事组成的一部系列小说,时间的发展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似乎是独立的,却若隐若现地存在着联系。故事的人物之间,虽然生活状态互不相同,但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展现着不同种类和层面的贫困,物质的、精神的,以及各自对于贫困的不同态度。不同人物的故事不同,却都深入地表现出贫困对人性的影响及带来的改变。李惠敬,特别关注被冷落被遗忘的人们,并用精致的笔墨逼真地描绘出他们的生活以及悲欢离合,著有长篇小说《路上的家》、中短篇小说集《那家门前》、《花荫下》和《缝隙》等。曾获今日作家奖、德国自由文学奖、东仁文学奖等。李惠敬所著的《路上的家》以20世纪70年代初为开头,描绘着漫长的20多年岁月里,以寒泉这个小邑为背景,一个家族走过的崎岖多彩的生活里程,这一家人演绎的爱与恨、龃龉和和解的“交响曲”。作品就这样通过一个平常人家的生活,保持着冷静的心态和适当的距离,娓娓道来,描绘着我们走过来的那个时代,描绘着人们心中最隐秘的情感,读罢不得不令人赞叹作者再现和剖析生活的功力。
看点三:张莉和她的《持微火者》
《持微火者》精选茅盾文学奖评委、70后批评家张莉近年在文坛与媒体产生广泛影响的文艺随笔。此书以生动亲切又锋芒毕现的笔触,对二十五位当代作家与当下文学现象提供了个性化的观察与描绘。上篇别开生面解读当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莫言小说中奇幻的民间性,贾平凹作品中难以转译的“中国性”,余华叙述声调里的秘密,铁凝对人性内面的洞察,执着于日常生活书写的王安忆……下篇从文学史的高度发掘当代文坛新锐之声:魏微笔下的异乡感,廖一梅关于“生活之上”的写作,冯唐用写作与时光进行的博弈,细密讲述小城人民内心生活的张楚,曹寇关于生活本身常态与意外的理解,葛亮笔端“隐没的深情”,郑小琼诗歌中嚎叫的力量。现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的张莉,作为本次上海书展嘉宾,分别与作家路内、张楚,评论家陈思和有两场文学对谈。
看点四:印度作家阿米塔夫·高希
印度作家阿米塔夫·高希的三本书《《罂粟海》《烟河》《在古老的土地上》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此次书展,他是重要嘉宾并有签售活动。59岁的高希出生于加尔各答,获得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自1986年出版第一部小说《理性环》后,他又出版了《阴影线》《加尔各答染色体》《玻璃宫殿》《饿潮》等书。他先后获得法国美第奇文学奖、印度挲诃德耶学院奖、英国阿瑟·克拉克科幻奖等奖项,并被印度总统授予印度最高荣誉“卓越贡献奖”。不久前,他又获布克国际奖。《罂粟海》讲述鸦片战争前夕,载着囚犯和契约劳工、从印度加尔各答驶往毛里求斯群岛的船只“朱鹭号”上各色人物的故事。《烟河》讲述 “朱鹭号”因暴风雨被迫驶往广东,被中国官方截获,船上乘客被软禁的故事(这场暴风雨也改变了鸦片运输船“安娜希塔号”上人物的命运)。《火海》讲述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强占香港的故事。这三部小说以19世纪印度参与英国对华走私鸦片、参与鸦片战争为背景,又被称为“鸦片战争三部曲”。三部曲从构思到写作跨越10年。为了写作三部曲,高希曾多次来中国调研,去过广东多家和鸦片战争有关的纪念馆,甚至专门学了粤语。
看点五:陈丹燕“旅行文学”的新高度
每届书展,陈丹燕都能给读者带来惊喜。在上海图书馆举行的名家新作讲坛,“梦想与实践——陈丹燕地理阅读与影像作品分享会。”吸引大量喜爱她书的人。《捕梦之乡》是陈丹燕“旅行汇”系列丛书的第七部作品,依旧延续了陈丹燕温婉恬然、娓娓道来的叙述风格。《捕梦之乡》的写作起因是作者对小说《哈扎尔辞典》的喜爱。陈丹燕带上小说前往小说的作者米洛拉德·帕维奇的故乡塞尔维亚,希望从那里开始找寻和重获文本里或虚构或真实的时间与空间的痕迹,循着小说的阅读脉络她回溯了东正教的严肃幽远,以至多神教时代古希腊式的原始优雅……而脚步踏遍了巴尔干和小亚细亚的大片地区,最后她发现,在这条历史-地理脉络上,不管是在起点还是终点,她始终徜徉在帕维奇的“捕梦之乡”之中,这大概是陈丹燕曾躺卧过作家帕维奇酣眠的床榻的那份幸运所致吧。这一次地理阅读出行带来了一场惊喜连连的“相遇”——远方读者与文学大师的相遇,疯狂追梦的旅行家与自我心灵的相遇。20世纪欧洲的文学高峰之一《尤利西斯》,被很多人称为“天书”,阅读这样一本书需要极大的耐心,极强的文字感受力。作家陈丹燕带着《尤利西斯》开启了她的旅程,展现给读者一种崭新的阅读方式——带着名著去旅行,走进书中的世界,在故事的发生地,与书中的人物相遇、碰撞、擦出火花;踏着主人公布卢姆在1904年6月16日的漫游足迹,作者在爱尔兰完成了一场文化与历史、文学与地理的深度阅读。在作者笔下,1904年与2013年的都柏林相互对照,相互呼应,相互融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上海与如今的都柏林同样以一种奇异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看点六:《小熊包子系列》载誉,呈原创童书之风景
《小熊包子系列》,这部连获佳绩、颇受欢迎的人气童书,是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女士领衔沪上六位富有才华的作家,历时三年,精雕细琢,最终成书。作品中流淌着的神秘气息、高兴的味道,以及面对生活的乐观、爱与温暖,和对“成长”这一主题的积极表达,超过目前市场上的同类书的层次和境界,成为这套书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作品出版不到一年时间内,销量突破300000册。多次被各地教委,各专业出版机构推荐。还获得2015年“桂冠童书奖”,荣登“2015新青藤最具人气童书榜”,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等多项荣誉。这只来自上海的“萌熊”在家长和孩子们中间积聚了超高人气,小读者对小熊包子的喜爱持续高涨。在书展期间举办的“‘熊’心翱翔,萌动上海——《小熊包子系列》读者见面会”场面火热。总策划秦文君、发行人周晴、主创人员代表戴萦袅、教育机构推广人代表陈小文以及教师代表、读者代表等嘉宾将齐齐亮相,畅谈各自与小熊包子之间的缘分。小熊包子形象丰富饱满,姿态万千,不同的读者可以在小熊包子身上得到不同的收获和喜悦。《小熊包子系列》第二季正在积极的筹备中。
看点七:《夜光杯文粹》与读者见面
创刊于1946年的“夜光杯”,恐怕是中国现存报纸历史最悠久的副刊了。七十年风雨历程,“夜光杯”和喜爱它的读者一起成长。四卷《夜光杯文粹》在此次书展首发并有签售活动。“夜光杯”是综合性副刊,风格鲜明:贴近生活,贴近热点,贴近读者,雅俗共赏,老少咸宜。
为了便于读者集中阅读,《夜光杯文粹》按年代分卷,已出版的四卷:第一卷1946年5月1日上海《新民报晚刊》创刊起,至1966年8月22日《新民晚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停刊为止,二、三、四卷,从1982年1月1日《新民晚报》复刊后编起,直至1998年。如今续编的四卷:1999年~2003年为第五卷,2004年~2008年为第六卷,2009年~2013年为第七卷,2014年~2015年为第八卷,时间跨度正好七十年。各卷都采用分类编排的方式,选收文章以质量第一,兼顾各方为原则,既有名家作品,也有群众来稿,题材广、品种多、内容杂、文字短。在这十七年中,一些老作者、老编辑先后离世,但他们的文章和精神留了下来,这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希望通过这续编的四卷《夜光杯文粹》,使“夜光杯”结交更多新的读者朋友。
看点八: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典藏版首发
上海古籍出版社隆重推出“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典藏版首批四种,其中《杜甫集校注》是在充分汲取前代和近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完成的古籍整理作品,在校勘、编年、注释三个方面都有独到成果。另三种是:《李白集校注》(瞿蜕园、朱金城校注),《东坡乐府笺》(龙榆生校笺),《稼轩词编年笺注》(邓广铭校笺),谨以此纪念诸多为古籍整理事业作出贡献的前辈们。明天下午在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礼堂举行典藏版首发并有陈尚君、谢思炜先生主持的“古典文学典籍整理与出版论坛”。《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有选择地出版我国自先秦以来较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学作品,力图反映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概貌;根据不同情况,或采用前人旧注或集注,均作必要的校勘并加新式标点,或采用今人新注的形式,多请当代古典文学名家和大家予以校笺注释。这些新注的作者都是所在研究领域的一流学者,不少是大师和领军人物,这些古籍整理著作反映了他们的治学成果,有些凝聚了他们毕生的心血,代表了一定时期研究的最高水平,也因此获得了学术界和读者的好评。
看点九:季风书园:展外活动同样精彩
环境、氛围、书的品质在读者中享有美誉的季风书园,每周都有读书会。可容150席的场所总是坐得满满。书展其间,季风的主题讲座更是精彩。有季风读诗会:夏日与雨水之诗。《一个市民的自白》一书讨论会。哲学·政治·艺术的激进合体——当代左翼前沿思想三人谈。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雷泉先生讲“佛学的性质与方法论特征”。一个小说家眼里的上海史——夏商《东岸纪事》新书分享会。城市行走集结号——行走与新海派城市文化。十字路口的美国最高法院——《联邦论:美国宪法述评》分享会。8月21日19:00我们还需要名侦探吗?——原创推理作家新书分享会,鼓励八零后新生代作家的创作热情。嘉宾中,陆秋槎,曾凭借短篇《前奏曲》摘获第二届“华文推理大奖赛”最佳新人奖;王稼骏,作品连续四届入围“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大奖”;陆烨华,笔名陆小包,其作品多为扎实的本格推理小说,加之幽默诙谐的语言、脑洞大开的世界观,收获无数拥趸;时晨,是本土原创推理作家中为数不多的坚守古典本格理念的创作者之一。8月28日还有压局的一场:我们为什么读加缪——《阿尔贝·加缪》分享会。
看点十:乐黛云教授解读《我们三代人》
8月23日10:45-11:45中心活动区,乐黛云先生解读《我们三代人》,是书展漂亮的尾声之一。《我们三代人》是汤一介先生的遗稿,经整理后首次出版。全书以三个部分分别叙述了作者的祖父、父亲,以及作者自己的身世经历、人物关系、学术著述等内容,生动而深刻地展现出汤氏一门三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百年社会动荡变迁中的政治命运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学术的传承守望。父亲汤用彤先生是蜚声中外的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作者细致地回顾了父亲的人品、操守、个性,以及他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的学问成就。对于自己,汤一介更以力持客观、自我解剖的态度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学术生涯,将一生悲欢得失、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沉浮、始终孜孜以求的学术历程等完整地呈现出来。这部中国读书人的百年缩影,其历史价值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历久弥新,其学术价值也定会随着一代代学人的深入体会而不断放大。北京大学中文系乐黛云教授的解读将让读者思考文化传承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