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女性体操队员来说,16岁到20岁是黄金年龄。一旦超过这个年纪,身体状态和竞技状态就会下降,并且会面临极大的训练强度和伤痛。1975年出生、现年41岁的丘索维金娜却在今年第7次参加里约奥运会,成为传奇的“奶奶级的选手”。
其实丘索维金娜早前已经退役,并有了和谐美满的家庭。但2002年不幸突然降临,她的儿子身患绝症,所有的积蓄远远无法支付天文数字般的治疗费。为了筹措治疗费,已经27岁的她复出四处参加比赛。她说:“一枚世锦赛金牌等于3000欧元的奖金,这是我惟一的选择。”正因如此,她也曾被称为“最功利的体操选手。”幸运的是,她的儿子已经康复。所以很多人感叹:“这次她终于能够只为自己参加比赛了!”
在很多人看来,做人要“无私”,要“重视集体荣誉”,所以他们更喜欢冠冕堂皇的套话,这种真实的表达他们反而既羞于说,也不爱听。
2010年冬奥会,中国选手周洋获得女子短道速滑1500米金牌。她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了大实话:“拿了金牌以后会改变很多,更有信心,也可以让我爸我妈生活得更好一点。”这番感动很多网友的话,却让当时的体育总局副局长于再清觉得甚为不妥。他认为运动员得奖感言“说孝敬父母感谢父母都对,心里面也要有国家,要把国家放在前面,别光说父母就完了,这个要把它提出来。”而这件事让“先谢郭嘉(国家)”成为爆红一时的网络流行语。
那么,这种“私心”到底对不对呢?
春秋时鲁国有一条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其他国家发现同胞沦为奴隶,可以将他赎回来,让他恢复自由之身,鲁国政府会给赎人者一笔奖金。孔子的弟子子贡赎了一个人回国,国家要给他发奖金,却被子贡拒绝。这个“无私”的行为传到孔老夫子耳中,却让他长叹一声,说“子贡这样做,将导致鲁国从此不会有人去赎人了。”
孔子的另一个徒弟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个人送给他一头牛作为谢礼,子路接受了。孔子听说这件事却很高兴,说“鲁国人以后都会去营救那些溺水者了。”
孔子很清楚,人的本性都是“利己”的。而道德的本质是一种社会规则,是“互利”的。但当道德被拔高到单纯的“利他”,甚至常人不能接受的“牺牲”时,就变成了一种绑架和苛求。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人们都希望“好人有好报”。
今年上半年,曾经有一篇名为《一个没有双臂,一个失去光明,两位中国农民获得了CNN大写的赞!》的文章,十分动情地讲述了两个残疾人15年种树一万棵的励志故事:“在中国河北省井陉县冶里村,两个56岁的残疾好朋友相互扶持,用15年时间植树上万棵,硬是把寸草不生的荒滩变成了绿意浓浓的树林。”
文章的主人公贾海霞和贾文其于2014年获得“感动河北十大新闻人物”称号。2016年,他们又被评为“石家庄残疾人自强之星”。CNN旗下GBS工作室以此为题材制作的一则短片,在Facebook、Youtube等平台累计播放破百万,感动了全球网友。
然而今年7月份,哥俩在河滩上种植的近万棵树一夜之间被全部冲毁,一棵完整的树都没剩下。
贾海霞心痛地说:“真的!我们一万棵树,每棵树一百块钱,那就一百多万了,对于我们两个残疾人来说,那就是天文数字了……贾文其就指着那片树林养老了,我就是指着那片树林给儿子结婚了,我儿子快到结婚年龄了,你看现在就是——一无所有了。”
他们为什么没有将树卖掉呢?原来自从媒体报道之后,“全世界都知道了,你说你要卖树,你咋卖?别说我们不敢,就是卖,别人也不同意啊。”村干部和乡干部都曾找他们谈话,“你们把这事办坏了,是你们的事;办好了,我们都沾光。”这给了他们很大压力,最终造成巨大损失,成为典型的“善有恶报”,对他们是非常不公平的。
很多伟大的事迹往往不是因为伟大的动机,而是因为平凡的原因:一个运动员代表国家参赛或许不是为了为国争光,而是为了替儿子赚医疗费;一个职员在岗位上兢兢业业或许不是因为热爱公司,而是希望升职加薪;一个老师勤勤恳恳教书或许并不是为了燃烧自己照亮学生,而是为了提高升学率能够拿奖金。
这些理由虽然功利,但他们都值得尊重。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虽然是达到自己的个人诉求,但同时也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这比那些只会空口说白话、进行道德绑架的“键盘侠”们真实的多,也伟大的多。
因为最伟大也是最基本的道德是:一个社会崇尚有付出就有回报,一个人是崇尚有付出才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