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8月2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九五三年虹镇老街特大火灾追记
胡根喜
■ 虹镇老街旧景
■ 火灾发生时,火光冲天
■ 火灾发生后,消防官兵在现场使出浑身解数
■ 虹镇老街旧景
  ◆胡根喜

  1953年5月24日,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它对位于上海东北一隅的棚户区、虹镇老街数万贫民,乃至上海市民来说,却是刻骨铭心的:下午三时许,一场突发的火灾令过火面积达50余亩的“穷街”之地成为一片焦土;950间房屋成为一片废墟,1595户5581人无家可归;无情的火灾吞噬了5位生灵,重伤15人……这场特大祝融之灾,一晃63年了,老街人忆及当年这场因一只竹篮而引发的灾情时,仍然心有余悸……

  废墟上的追悔

  董如崇想死的心都有!

  这是一场本不该发生的弥天火灾:倘若戏痴的婆娘,不被临平路、张家巷公平大戏院(今瑞虹新城一期原址)江淮戏名角李玉花演出的《赵五娘》勾了魂;不!倘若在外出时留了个心眼,顺手把那只悬吊在煤球炉上方的竹篮摘下,挪一个地方,或许就不会引来祝融光顾,也就不会酿成如此惨绝人寰的灾祸!

  晚了,一切都晚了!

  放眼望去,那熟若掌纹、原本是生机勃勃的草棚瓦屋,在一片熊熊烈火中轰然倒塌。苍凉的暮霭下,余烬未消的灾场还冒着缕缕青烟;哀号声声的焦土上,一片凄惶;昔日成片连毗的老街,成为一片废墟。火灾祸及之下,飞虹路上的赵万昌翻砂厂及中、小型铁工厂、木器厂、棉花弹制作坊、染坊、点心铺、小商品店、杂货铺、小贩摊,成了烟雾弥漫中的一堆瓦烁、残砖与焦木。原本百业繁茂、人丁兴旺的老街窝棚草屋小瓦房,在一场不期而遇的祝融之灾中,化为断墙残垣!更为惨烈的是:董如崇的紧邻好友、在汇山码头上一起走“过山跳”的工友、“扛棒伙伴”陆小二子的发妻、4个欢蹦乱跳、可爱而稚气的孩童,都被大火吞噬……

  祸起萧墙的竹篮

  1953年5月24日,老街人就像往常一样,做工的,早早儿地就出门上班;摆摊的小贩、锔碗补锅的工匠、蹬三轮的车夫,精神饱满地各自出街营生。虽说上海解放才四年,但穷苦人终于挺起腰杆子做人,生活也逐步得到了改善,真就尝到了翻身解放做主人的滋味。是咯!这一带虽说都是草棚瓦屋人家,是苦力、贩夫、走卒的栖息之地,但自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把红旗插到了飞虹路、天镇路、天宝路、沙虹路、虹关路一带的老街,此地数万户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穷苦人真正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好日子。就以董如崇来说吧,虽说依旧是在汇山码头做杠棒小工,干的是力气活,但不再受把头的打骂、盘剥与迫害。这且不说,就连共产党派来的大小干部,见了他这个码头小工,也是和颜悦色,没有一点架子。呵!新社会讲平等,这让董如崇觉得活得像个人了。

  董如崇的婆娘?一个十足的淮剧“铁粉”。但凡有演出,她就是将大饼油条换成一碗萝卜干水泡饭,也要去饱饱眼耳之福。倘若张家巷公平大戏院上演生、旦名伶筱文艳、周筱芳的戏,她定规要从碗底里抠出一张戏票钱,人物正正地进剧场去过一回戏瘾。昨儿,听说公平大戏院有名角、精诚淮剧团的老牌青衣李玉花主演的《赵五娘》,她怎能错过一睹这位淮剧名家的芳菲?吃过中饭,她匆匆地洗涮了碗筷,擦了把脸,还抹了雪花膏,又换了件青竹布的衫子,还约上三两同道知己,就出门看戏去了。

  错了,大大地错了:出门前,她竟忘了将屋后“灶披间”里封炉子的圆铁板压在煤炉上。往常有事出门,炉球炉是一定要封好了的,这是大意不得的事。更要命的是,那只平素上街卖小菜的大竹篮子,却被她随手吊挂在煤球炉上方的铁钉上!

  下午三时,挂着“客满”招牌的公平大戏院里,济济一堂的戏迷都被《赵五娘》中“书房会”那段苦情戏文弄得泪眼婆娑:一路风尘的赵五娘向进京赶考京中了魁元又做了官的丈夫蔡伯喈,哭诉别后一家人的悲情桥段,令人动容。不愧是名家:李玉花那大段的《自由调滚板》,唱得凄楚哀婉而揪人心肝。悲怆至极的声腔唱得一众戏迷涕泪滂泗。董如崇婆娘的眼泪止不住扑籁籁地往下掉……而此刻,她做梦也不曾想到,因为她的粗心大意,一场虹镇老街有史以来的最为惨烈的特大火灾一触即发:“灶披间”里那悬吊在煤炉上方的竹篮已被炉火熏烤得发烫发热、变脆生焦,在达到了可燃点时,终于“蓬!”地一声,闪出一团火花;迅即,火花化成了火舌,舔着紧贴着的木柱;木柱上的火舌如同一条贪婪的火蛇,爬上了梁柱,燃向了屋顶;火蛇聚成了火龙,呼呼地向四周扑腾漫延;方圆50亩地上的1595户人家的草棚陋屋,尽付一炬……

  不忍卒睹的火场惨景

  此时,紧贴着飞虹路525弄16支弄25号董如崇家的邻居、陆小二子的婆娘正和年方五岁的稚儿一起午睡。酣睡中,她的嗅觉失去了敏感。当火龙烧穿了板壁,爬上梁柱时,身边的儿子从睡梦中惊醒。看着弥屋大火中条条火舌正狂舔乱蹿,他被吓得哇哇大哭;陆小二子婆娘也被呛鼻的烟火熏醒。懵懂中,她一把抱起儿子欲想逃生,然而已为时晚矣:灼灼的火舌正在板壁、梁柱、桌凳间狂舞;尽管她抱着儿子左闪右躲,但凶猛的火龙“蓬!”地扑上了她与儿子的身,炙烧着母子俩的皮肉;与生俱来的母性,令陆氏女人紧紧地抱着儿子不放;随着屋顶“轰”地一声倒塌,成了“火人”陆家母子,在惨叫声中双双命赴黄泉……

  大凡见识过上海滩棚户区的人,都懂:由于当初在建房时的随意性,造成了这一大片简屋陋室分布出不规则的几何体状;原本狭窄的弄堂,曲曲弯弯地派生出弄中之弄的“支弄”、“叉弄”;但凡陌生人走进去,不啻就是陷入了魔宫迷阵,再想找回来时的路,那是颇费周章的。在16支弄25号如此狭窄而紧邻的一间间草棚瓦屋间,狂劲的火魔一路狂奔,迅即就燃成了一片火海。

  此刻,16支弄里三户人家的两男一女三个稚弱儿童,正在屋子里玩耍、游戏。欢乐中,他们怎会想到足以夺去生命的火魔正在迅猛地逼近?当火龙呼呼地撞开房门时,三个稚童都被惊呆了,吓傻了。困在火场中心,面对狰狞的火兽,他们的脑海一片空白,哪还来得及逃生?炙烫的大火无情地吞食这几个未谙世事、还未得识大千世界的风花雪月,更没有体验美好人生的花样少年,已命悬一线。小小少年,求生的渴望与成人一样:他们声嘶力竭地哭喊呼号,希冀能换来生还的机遇。然而,一切都是徒劳,三条原本鲜龙活跳的小生灵,就此与爹娘亲人永诀人寰……

  此刻,近在大连湾路消防队的瞭望楼值班员察觉了火情。于是,出车的警报骤然拉响,仅有的两辆消防车迅即出动,一路呼啸着向火场驶去;远在沈家湾(吴淞路560号)消防支队也接到求救电话;半小时内。从虹口、杨浦、闸北、宝山等地飞速赶来的消防车辆多达19部;提篮区公安公局出动干警241人直扑现场灭火、疏散灾民……

  无奈,还是无奈:老街的道路太窄,如同蛇形的曲曲弯弯的支弄障碍重重,几无可供消防车进出的通道。尽管一条条水龙吱吱地射向火场,尽管消防队员使出了浑身的解数,砍、勾、劈、拉,但火势依旧没能被控制。一间间的棚屋在“吱吱嘎嘎”声中倒塌;一声声凄厉的惨叫,在老街的上空盘旋;一个个伤员被抬出火场……

  无数条张牙舞爪的火龙,肆无忌惮地扑向毫无抗灾强度的棚屋草房,席卷了一间间砖木小楼,也摧毁了一家家厂房、作坊、商店、贩摊;焚毁了老街人的希望与梦想……

  火患的历史成因

  这场火灾,之所以过火面识达50余亩地之广,烧毁房屋近千间,死伤人数为二十多人,且瞬间就燃成燎原之势,是与此间的地理区位、房屋结构及消防意识,有着必然的联系。

  坐落在飞虹路、天镇路、沙虹路上带的虹镇老街,系由河网沟叉、荒土野冢之地崛起的一片、蔚成数十万人口的大镇闹市。由于河道交通便利,从上个世纪初起,一批批来自苏北、安徽、山东等地的难民,大多撑船从老虬江(吴淞江)分流而衍生出的沙泾港支流进入此地,落地谋生。然而,这些靠在码头上走“过山跳”的扛棒苦力、轮船上做拷铲油漆的小工、纱厂的纺织娘、蹬三轮的车夫,及小摊小贩,无力建造像样的房屋,只能依傍着沟壕、小河和荒地,搭建各种陋居简屋。其中,有拖船上岸建成的“旱船”及沿河搭建的“河房”;用几张芦苇、篾竹,卷成的“滚地龙”;更有赤贫者,则将曝露在野地里的棺材搭堆成窟,拉上草帘,就成了“材房”。后来,人们节衣缩食攒下余钱,便买来毛竹做梁柱,用竹片编排、抹上黄泥巴做墙,用竹笆做门;至于屋顶,则用茅草扎成垛,层层铺设在竹(木)檩条上;一间可以遮风挡雨的草棚子就可能遮蔽风挡雨了。到了上个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有些生活条件开始好转的人家,或是一些小业主,开始拆旧翻新,将茅草棚屋翻建成砖木结构的小平房,或上下两层的楼房。不容乐观的是:及至上海解放后,虹镇老街的居住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这一带绝大多数依旧是竹梁竹柱泥抹墙,铺几层稻草做屋顶的陋棚简屋。这种房子,非但经不得狂风暴雨的侵袭,更要火烛小心,稍有不慎就会酿成灾祸。如此陋室,虽解决了住宿的一时之需,但防火的能力却极为低弱。你看,这些原本就是易燃的材料,遇有明火烧炙而酿成火灾,那是分分秒秒间的事。据有关部门统计:虹镇老街70%的住户使用的是自建的土灶;其余为煤球炉;80%以上的人家,都是靠点着煤油灯或蜡烛照明。更可怕的是,这些土灶、煤球炉、煤油灯,多数是紧靠着房子的板壁、芦席;时间久了,板壁、芦席经过烘烤、老化,遇火即燃。尽管,那时的居委会组织了阿姨大妈晚间治安防火值班,手摇铃铛,走街穿巷一路提醒“防火防盗,火烛小心”,但火灾的隐患却并未能得到有效的治理与控制。此外,解放前老街人的生活用水,多为井水、河水。上世纪50年代起,开办了给水站后,居民凭购买水筹,排队用水桶接水,给及时灭火及消防车补水造成了极大的障碍。老街1953年的那场大火,之所以没有被迅速扑灭,且过火面积广深,与此有很大的关联。

  火灾,引起了上海市、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时对无力自救的2900余人收容安置;开展灾后紧急救济活动,解了4400余人的燃眉之急。紧急着,区政府又发动工商、医务、教育、里弄等社会各界进行募捐,共集得善款六亿两千两百八十九万三千八百五十元(当时的一万元折合现今的一元)。区政府在此基础上追加补助,重建新房970间,使部分受灾市民有了居所。市政府还在虹镇老街、沙虹路、安丘路、虹关路一带建起了名为“爱国新村”的坚固平房,让受灾群众越冬。

  后记

  老街的那场特大火灾,虽然已是人们遥远的记忆,往事亦已淡漠如烟。但它在上海消防史上留下的印痕,却是深刻的。好在,那场大火所及之处,皆为棚户草房,灾民疏散、逃生相对容易,众多的市民才得以绝处逢生。但这场“竹篮之灾”留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有:消防安全,丁点儿都麻痹不得!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04版:读者之声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09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10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11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12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13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14版:2016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一九五三年虹镇老街特大火灾追记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B11一九五三年虹镇老街特大火灾追记 2016-08-21 2 2016年08月2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