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差了一天,高殿民未能亲手接过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为表彰他投身奥林匹克新闻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而特制的金质奥运五环纪念雕塑,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的荣退会变成了追思会。11月11日下午,任职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20年、新华社体育部前主任、伦敦分社前社长高殿民在参加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会议期间,在韩国平昌突发心脏病去世。新华社体育部主任许基仁撰文追忆高殿民生前的点滴往事。
20年造就金字名片
高殿民是一个不眷恋名利的人。他在2010年卸任新华社体育部主任远赴欧洲担任伦敦分社社长时就对我说,希望能辞去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委员的职务,让新华社体育部同仁替代,以便更好地履职。
但殿民在国际体育新闻界的人脉和声望是无法取代的,我说你虽然离开了新华社体育部,但还在新华社工作,还是新华社的代表,一样可以履职,为新华社体育报道、为东西方体育新闻界的交流作贡献。
另一方面,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也希望殿民能继续留任。在他们眼里,殿民就是中国体育新闻界的一张金字名片。2015年殿民退休后,他又多次跟我提出卸任要求,并在今年里约奥运会期间陪同我和新华社体育部副主任周杰拜会国际奥委会媒体运行部总监安东尼,提出新华社更换委员的要求。
新闻委员会委员由国际奥委会提名产生,并不是每个国家必须要有代表,退休后继续担任委员职务的仍大有人在。但国际奥委会最终还是被殿民的诚意所打动。不久前,国际奥委会和新华社先后批准由周杰取代高殿民,作为新华社代表担任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委员。
但安东尼还是破例邀请殿民赴平昌参加新闻委员会会议,并根据不少委员的要求,准备张罗一个荣休会,以表彰殿民20年来为推动中国奥林匹克事业发展、为促进东西方体育媒体交流而作出的突出贡献。委员会还特地制作了一尊金质奥运五环纪念雕塑,准备给殿民一个惊喜。
但12日,最终从安东尼手里接过纪念雕塑的是周杰和新华社体育部前主任助理、北京冬奥组委媒体与新闻宣传部副部长徐济成。雕塑基座上写着:“高殿民,为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出色服务20年。”而此时,殿民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
人生之悲,莫过于此!五环有情,当必垂泪!
各界人士给予至高评价
在12日的新闻委员会会议上,依然摆着殿民的名签。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委员们首先为高殿民默哀一分钟。安东尼高度评价了高殿民为奥林匹克新闻传播和媒体运行事业所做的突出贡献。
国际奥委会奥运信息服务部总监露琪亚难忍泪水,讲述了从都灵冬奥会一直到现在,作为资深委员高殿民给她的无私帮助。讲到11日早餐时候,“高殿民还谈笑风生地说,这么多年我有点儿累了,这是我最后一次参加全体会议”时,很多委员们都流下了泪水。
年逾七十的国际奥委会媒体专家理查德一天前就为高殿民写好了四页纸的颁奖词,风趣生动。他说:“我将一字不改地宣读此文,就像风趣的高(殿民)还坐在我的对面。”
颁奖辞全面回顾了高殿民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的工作,生动风趣的文字此刻却使他几度哽咽。他说,高殿民为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工作20年,是工作资历最长的委员之一。他很敬业,无论是在新华社体育部主任还是新华社伦敦分社社长任上,他都认真履职,帮助世界媒体了解中国,帮助中国媒体了解世界。他是中西方体育媒体交流和理解的一座桥梁。理查德以中文“我们想你!”作为结束语。
我的微信朋友圈里这两天来也被殿民的突然辞世所刷屏。无数人在落泪,在哀伤,在痛悼,在怀念。很多人都不敢相信,不愿相信这个噩耗,他们更愿意相信永远笑眯眯的殿民还会来到他们的身边,跟他们拉家常,教他们如何写稿子、带孩子……
体育新闻界的旗帜和楷模
殿民1978年开始从事体育报道,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上报道许海峰夺冠,全球首发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这一中英文消息。这组报道也被评为中国好新闻(中国新闻奖前身)特等奖。他参加过从洛杉矶到伦敦的8届奥运会报道,并参加了里约奥运会火炬接力并观摩了赛事,还长期担任国际田联和国际排联新闻委员会委员。
37年体育报道生涯,32年中亲历9届奥运会,参加了最近四届奥运会的火炬接力,在多个重要国际体育组织任职,担任中国最重要的体育媒体——新华社体育部掌门人13年,这在中国体育媒体人中无出其右。高殿民,是中国体育新闻界的一面旗帜,一个楷模。
殿民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政治和业务素质高,领导力、执行力、亲和力超强。在他执掌新华社体育部的13年中,新华体育成长为在中国和国际体育新闻界声名卓著的品牌,也造就了一批体育名记者。
殿民是个有远见的人!在他执掌新华社体育部以后,就坚持体育部传统,每年只招收英文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当时体育报道对英文要求还远没有现在这么高,但殿民认为,体育不分国界,体育报道不分国界,新华社乃至中国体育报道终将会融入国际体育新闻竞争中去,争夺国际体育新闻话语权必将是新华体育的重要职责,记者必须懂英文,必须能用中英文双语采访和写作。
厚道善良的邻家大哥
殿民大我8岁,我们的生日只差一天,我们的手机号只有末尾两个数字不同。31年的朝夕相处,13年的班子搭档,使我们情同手足。于公,他是一位爱岗敬业、工作严格、提携后人的老领导、好领导;于私,他是一位宽厚的大哥。这13年来他对我的帮助不计其数,难以言表……
在殿民辞世后,大家的怀念中共有的印象是:殿民是一位厚道、善良、古道心肠的邻家大哥,始终给人以温暖的感觉。他是一位永远也不愿意麻烦别人却在帮助别人时永远也不怕麻烦的仁者。
他不止一次跟我私下聊天时说,我的事情和想法对你说得最多,我百年之后你得给我写生平。我也就呵呵一笑。谁能想到健康、乐观的殿民还会有“百年之后”。天妒英才,我现在相信了。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