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保健/康健园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35岁骨量开始流失预示骨松风险来袭
乔闳
  作为老年人群的流行病,骨质疏松症已不再陌生。但是骨质疏松症合并其他慢性病的发生率不断攀升,带来的严重危害仍被低估,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致死率已达20%、致残率高达50%。在“第13届钙素论坛”上,专家强调多学科携手诊疗、全程管理骨质疏松患者,可显著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达38.1%。骨质疏松的预防应该尽量前移,调整饮食、积极运动是维持骨骼健康的基础措施。同时,科学补充钙和维生素D不是“老生常谈”,仍然是帮助不同年龄段、不同慢性病人群预防骨质疏松的有效方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可发生在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

  骨松不仅是骨科的事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主委、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夏维波教授指出,除了60岁以上的老年人、绝经后女性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之外,某些慢性病也日益成为骨质疏松症高发的“重灾区”。国内外研究显示,慢性肾病、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患者常常伴有骨质疏松。这些慢性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炎症和长期服药治疗,尤其在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时,患骨质疏松的风险明显增加。针对骨质疏松发病的隐匿性和发生骨折后的严重危害性这一特点,夏维波教授特别强调,中国亟需推行“全程管理”,联合骨质疏松专科、骨科、内分泌科、肾脏内科、风湿科、老年科等领域,做好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人群的筛查和识别,骨折后的康复和预防再次骨折的发生这一系列的防治管理。

  骨量流失不容易觉察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部位是脊椎、髋部和桡尺骨远端。研究显示,50岁以上女性每3人或2人中约有1人,50岁以上男性每5人中约有1人会经历一次或多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风湿免疫科主任张志毅教授分析,从35岁起,人体的骨量就开始慢慢流失,骨量流失的过程相当隐匿,在一般情况下没有明显症状,也没有预警信号,人们并不容易觉察,很容易被人忽视。只有当人体骨量流失严重到一定程度后,病人偶然摔倒、跌倒、弯腰捡东西,导致腕部、髋部和脊椎骨折发生时去看医生才得以诊断。

  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人,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会明显增加,50%的人在出现一次骨质疏松骨折后还会遭受第二次骨折,在治疗和护理上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费用高昂,疾病负担沉重。

  保持骨骼健康的基石

  调整生活方式,多运动,多吃富含钙、低盐、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是保持骨骼健康的基础措施。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名誉主委、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徐苓教授指出,骨质疏松的预防工作应该尽量前移,越早开始越好。根据2004年公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居民每日钙摄入量仅为388.8mg,比中国营养协会推荐的成人每日钙摄入量800mg还要少400mg左右。徐苓教授强调,骨质疏松虽然可怕,但它是可以预防的,推荐含有维生素D与合成的高浓度碳酸钙制剂,选择时要结合个人身体情况。每日补充足量钙和维生素D是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的基石。  乔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特别报道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保健/康健园
   第B0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新民环球
   第B10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11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12版:博览/新民环球
35岁骨量开始流失预示骨松风险来袭
失智走失老人需要你的援手
小雪时节重在温补保暖
应对卵巢癌先基因检测后精准治疗
手术“补洞”治愈疝气
手术是解决胃食管反流的有效方法
广告
新民晚报保健/康健园B0235岁骨量开始流失预示骨松风险来袭 2016-11-21 2 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