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可发生在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
骨松不仅是骨科的事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主委、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夏维波教授指出,除了60岁以上的老年人、绝经后女性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之外,某些慢性病也日益成为骨质疏松症高发的“重灾区”。国内外研究显示,慢性肾病、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患者常常伴有骨质疏松。这些慢性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炎症和长期服药治疗,尤其在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时,患骨质疏松的风险明显增加。针对骨质疏松发病的隐匿性和发生骨折后的严重危害性这一特点,夏维波教授特别强调,中国亟需推行“全程管理”,联合骨质疏松专科、骨科、内分泌科、肾脏内科、风湿科、老年科等领域,做好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人群的筛查和识别,骨折后的康复和预防再次骨折的发生这一系列的防治管理。
骨量流失不容易觉察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部位是脊椎、髋部和桡尺骨远端。研究显示,50岁以上女性每3人或2人中约有1人,50岁以上男性每5人中约有1人会经历一次或多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风湿免疫科主任张志毅教授分析,从35岁起,人体的骨量就开始慢慢流失,骨量流失的过程相当隐匿,在一般情况下没有明显症状,也没有预警信号,人们并不容易觉察,很容易被人忽视。只有当人体骨量流失严重到一定程度后,病人偶然摔倒、跌倒、弯腰捡东西,导致腕部、髋部和脊椎骨折发生时去看医生才得以诊断。
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人,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会明显增加,50%的人在出现一次骨质疏松骨折后还会遭受第二次骨折,在治疗和护理上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费用高昂,疾病负担沉重。
保持骨骼健康的基石
调整生活方式,多运动,多吃富含钙、低盐、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是保持骨骼健康的基础措施。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名誉主委、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徐苓教授指出,骨质疏松的预防工作应该尽量前移,越早开始越好。根据2004年公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居民每日钙摄入量仅为388.8mg,比中国营养协会推荐的成人每日钙摄入量800mg还要少400mg左右。徐苓教授强调,骨质疏松虽然可怕,但它是可以预防的,推荐含有维生素D与合成的高浓度碳酸钙制剂,选择时要结合个人身体情况。每日补充足量钙和维生素D是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的基石。 乔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