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标题就想写“社恐”二字,生怕有的朋友不明白,索性写全了再说。现在新词多,除了莫名其妙的“打call”,我对好多都是乐观其用的,比如深夜“报社”——不是日剧《深夜食堂》的新版本,只是深夜发美食图,刺激一下饥肠辘辘的人们。
再说回到社恐,我说我有,好多人都不信。但是真的,我连玩游戏都不敢玩必须找搭子组团的,只喜欢一个人默默耕耘建造、替角色模拟人生,“猫咪后院”或者“纪念碑谷”这样的也很不错(当然也可能是心理素质差+偶像包袱重,又没有你们撤退我掩护的气概,生怕成为猪一样的队友)。
我不爱网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不爱和快递打交道。平时不认得的电话一概不接的,为了怕错过快递给师傅添麻烦而破例,就是让自己不开心,是网购多出来的心理成本。不过自从可以用储物柜收件以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虽然它的出现肯定不是为了照顾我这样的“变态”客户,但是,我还是感恩惜福,视之为科技进步中的人性温暖(好像又给自己加戏了,嘿嘿)。
对了,还有叫车软件,也是出于同样的理由被拒绝使用。我是扬招的原教旨主义者,也喜欢拼RP(人品),觉得伸手喊差头才是天经地义的都会生活。但更重要的是,身边用打车软件的朋友,十次有九次要和司机反复沟通,因为有单行道、路况不熟、误信错误导航等各种原因、状况(或者借口)。说半天、等好久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以至于车来了都不开心,有时甚至上车了还要相互怼一会儿,何苦来(加价什么的是另外一个问题,此处暂不讨论)。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言之凿凿的flag(信号旗)立在那里就是为了拉倒的。那天我的猫要出门走亲戚,我生怕在外面喊不到车让它受累,只好订了一辆。上车以后带着猫包坐后面,觉得不礼貌(出租车这么坐倒真没有这感觉),只好和司机尬聊——尴尬地聊天。因为怕人嫌弃带了宠物上车,特别主动声明“我们很乖的”——其实猫关在包包里,最多喵几声,能不乖到哪儿去呢?没想到司机也爱猫,还给说了个故事,让我放心不少,还涨了新知识:他家的猫是坐长途汽车来的——他儿子在郑州读大学,从当地同学那里接收了一只小猫,到车站托运来的上海。人也没跟过来,就拜托了车上的不晓得谁留心一下。十个小时的车程,晚上出发的,第二天上午就到了。
当然,这也是那孩子心大,加上一切顺利。我的那些爱猫如命的朋友肯定拒绝这么干的——对了,猫咪那种对什么都爱理不理的腔调,会不会也是用来掩饰它们内心的社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