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星表示,以前有不少来参观的观众,只知道毛泽东曾在此居住,对旧居的真正意义并不是很了解。新民晚报对旧居详尽的报道刊登之后,观众们的关注点也更有针对性。
不仅是安义路63号,自“传承红色基因”专栏推出以来,不少市民开始越来越关注身边的“红色记忆”。11月29日下午,市委党校三分校教师周新普带领市水务局的一批学员走进南昌路100弄2号,在悬挂着“《新青年》旧址”铜牌的老房子前,进行现场体验教学,周老师详细介绍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在这里发生的大事,学员们认真聆听,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之路有新的领悟。
71岁的赵文来先生在南昌路100弄2号住了40年,他一直是旧址的“义务讲解员”,也是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他介绍,晚报的报道刊登后,弄堂里好多居民过来谈论,大家倍感自豪。这两天尽管气温下降,仍先后有三四批市民,拿着新民晚报走进老渔阳里探访,追寻红色历史。赵文来也为他们进行了介绍。
静安区文史馆馆长马菁苒介绍,现在许多市民和游客对于红色革命旧址都有浓厚的兴趣,除了像“一大”会址纪念馆这样著名的“红色地标”,1920年毛泽东旧居、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陈列馆、刘长胜故居等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期待新民晚报的相关报道,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其中的“红色基因”。
上海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丰富的红色资源是上海城市的文脉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踏访革命旧址,寻找光辉足迹,感悟红色传统,激励奋斗精神。通过阅读“传承红色基因”专栏的方式,可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光荣与传奇,对党的辉煌历史产生更直观和深入的体验。本报记者 方翔 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