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有所归,生活有重心,一根脊梁竖立起来,两脚踏在地上。”1948年,中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先生在给儿子的一封家信中,如此写道。短短几句,不仅体现了梁家良好的教育理念,更表现出梁漱溟作为“一代大儒”做人处事的方式。
梁漱溟是20世纪中国别具风骨的思想家、社会实践者,在他近百年的人生中,与众多学者、师长、名流、友人通过信件进行交往。梁先生逝世后,他的长子梁培宽先生逐步将信件收集归纳并加以整理。2017年底,《梁漱溟往来书信集》由世纪文景出版,辑录了梁漱溟先生七十余年的往来书信七百余封,是迄今最为全面的一次梁漱溟书信整理。其中许多珍贵信件是首度公开,并附有26张珍贵的手稿原件照片。这些书信不仅是梁漱溟个人不同时期思想、情感、生活等的记录,也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缩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改革开放,七十余年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对读者了解梁漱溟,了解中国历史,实为弥足珍贵的历史材料。
书信的编注者、92岁高龄的梁培宽与许多书信作者相识,并亲历了书信中提到的许多事件。他不仅对书信做了分类和整理,并配以注释说明,为读者揭开历史背面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使得这本书信集极具权威性。
七百余封鱼雁音书,20世纪中国历史缩影
书中涉及人物众多,既有政坛名流,又有布衣白丁,既有饱学鸿儒,又有莘莘学子。其中不乏广为读者所知的名字,梁启超、蔡元培、胡适、冯友兰、熊十力、马一浮、黄炎培、张澜……收录在本书中的书信,见证了20世纪诸多重大历史事件。
1949年1月,在致毛泽东、周恩来的一封信中,梁漱溟写道:“润之先生恩来先生同鉴:时局发展至此,公等责任至重,望事事妥慎处理,勿掉以轻心,是则远方朋友如漱溟者之所叩祷。”
1971年,在致冯友兰先生的信中,梁先生回想起五十余年前同在北大哲学系的岁月,感慨昔年旧友多已故去,唯彼此二人还同在北京;更为其时“形势大大舒展开朗”而开心,叹:“(形势)竟在吾人亲历目睹中完成其转变,我们相去咫尺的两人岂可不一谈耶。”当年10月,联合国大会第26 届会议通过提案,决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信中所说“形势大大舒展开朗”,即指此事。
清朗刚健坦诚直率,虚怀若谷“一代大儒”
梁先生通过书信与师友交流人生的思考,为国家、社会、教育建言献策,点拨奖掖后学弟子,关心子孙教育问题。从这一封封泛黄书信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一代大儒”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认真倔强,率真可爱,自信自傲,铁骨铮铮……
梁漱溟先生一生坚持“独立思考,表里如一”,坦诚直率,与胡适、熊十力、马一浮、冯友兰等学者交游往还,信中直指其失。如致胡适信中说“尊文间或语近刻薄,颇失雅度”,而胡适先生的回信亦甚有趣,先是说自己最讨厌板起面孔说规矩话,总喜欢在庄重的题目上说上一句滑稽话,确实有时会致轻薄乃至刻薄;又笔锋一转,说其实此事也在于自己与梁先生性情不同,“适颇近于玩世,而先生则屡自言凡事‘认真’”,又劝梁先生,凡事太认真也并非“汪汪雅度”。梁先生不以为忤,虚心接受。
梁先生的一生,正如他给两儿的家信中所说——“精神有所归,生活有重心,一根脊梁树立起来,两脚踏在地上”。
还原一个不一样的他,血肉丰满可亲可爱
从本书中,我们能看到一个不太一样的梁漱溟。他与学生交流养生、修身经验,记录静坐方法的笔记,照应生活困难的学生,关心侄辈的婚姻大事,暮年也会不时唉叹“脑力体力俱衰”,读者印象中那个瘦削、严肃、硬气的老先生,在生活中也是一个可亲可爱的长辈。梁先生寄宽恕两儿信,口吻亲切,“我的原则是——一个人要认清自己的兴趣,确定自己的兴趣。喜欢干什么事,我都不拦阻你们的”。得知孙儿情绪懊丧,耐心宽慰,“此大可不必,得失利害之念愈少愈好”。编注者梁培宽在前言中写下:“先父写示给我兄弟二人的书信,其珍贵之处何在?那就是他关心和教育儿女的指导思想与方法,有其独到之处。如果读者已为人父母,更请细读这些家书,自然会有许多体会,从而受益。”
或者对于读者来说,阅读本书的一大乐趣在于,可一窥这位风云人物的“朋友圈”。梁先生素来与蔡元培、胡适、熊十力、马一浮等先生交好,读到他们的书信是意料内之事;书中更有许多意料之外的书信往来,会令读者发出“啊,原来他们竟然认识”的感慨。如,本书收录梁先生与周俟松女士通信共五封。周俟松女士为著名作家许地山的夫人,1940年梁先生赴香港创办《光明报》时,曾一度借住于许宅。而他们的渊源则在更早的1916年结下,那一年,梁先生族兄梁焕奎得与周印昆老先生相识,周老即周俟松女士之父。
本书中还有许多真挚动人的书信来自于“小人物”。如邹平乡建院院部大门传达室的一位老工人之子范印龙,来信述说其父经历。”“大人物”赋予本书以厚度,“小人物”则赋予本书以广度,他们同样是上个世纪中国历史的缔造者和时代变迁的见证人。
为使读者能够完整领略书信原貌,此书中留存有原件或底稿的部分书信格式复原了其本来的样态,如为表对收信人的尊敬,其称呼前有空格,或另行;为表自谦,写信人自称时字号小于书信正文等。这对读者也许是一种别样的阅读体验——回到写信人提笔的那一刻,旁观他们写下一封封或长或短,饱含情思的信,体会七十余年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