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最初的梦想
巨鹿路675号的旋转楼梯,301室编辑部的一室阳光,这里曾是不少文人魂牵梦萦的殿堂。对于大多数与《收获》结缘的作家而言,在这间小小的编辑部里,他们收获了文学最初的梦想和最充沛的动力。
“《收获》六十周年纪念墙”上,上海作家协会主席王安忆年轻时的一幅肖像显得恬静优美,那是她白衣飘飘的青涩时光,那也是她与文学初相识的时代。在王安忆眼中,自己与这本杂志的情缘恰恰开始于彼此的第一次。1979年《收获》复刊,而王安忆则在1980年正式开始写小说。她依然清晰地记得,自己在《收获》发表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叫《广阔天地的一角》(1980年第4期)。“那篇小说其实很嫩很嫩,但很快就发表了。连我自己都不敢奢望的时候,《收获》给了我极大的信心。”
初心,是王安忆对刚刚迈过一甲子岁月的《收获》的祝福,更是她始终对文学的追求。在她看来,这本杂志犹如文学世界中的一个隐喻:万变之中,总有不变。“作家就是要追求变化时代中的不变真谛。”
叙旧:老友互打趣
很多名家、大家已有十多年未见面了,在昨天的“同学会”上,他们热闹地招呼着、调侃着,不停地叙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堪称昨天纪念会上最忙碌的人——要签名的,求合影的,还有更多人来向他祝贺。借着昨天盛典的名义,莫言着实感受了一把“万人迷”的滋味。
莫言提起了不少趣事。最得意的那次是在《收获》上发表了自己的话剧剧本。众所周知,莫言是个地道的话剧迷,这些年,他执着于创作话剧作品。“但在我之前,《收获》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不发表话剧剧本。所以,这部作品编辑老师是不会承认的。我为了打破禁忌,就在一部长篇的后面贴上一部话剧剧本,就像买白菜必须带上几个萝卜一样搭配——最终,我的‘阴谋’还是得逞了。”
作家李锐携家带口而来,对于他而言,《收获》代表的是两代人的文学梦想。在他看来,能够把自己最喜欢的,最看重的作品交给一群最信任的人,“这是一种人生的享受,也是一种创作的享受。”
感恩:文学领路人
轻轻润润喉咙,贾平凹的发言带着几分虔诚的滋味,他讲话时,听者无不竖起耳朵屏气凝神。一来当然出于尊重,二来是因为他一开口便满是浓郁的秦腔。一如秦腔的质朴深厚,贾平凹对这些年文学创作的感悟,也凝聚在手写发言稿的字里行间。他把自己比作收获田园里的一颗土豆,坦言自己在《收获》中也收获着。
“初学写作时,曾经得到巨大的鼓励,从此有了信心。”在他心目中,《收获》等优秀文学期刊代表的先进的文学理念,也给了自己巨大的启示,“从此激发了至今不断创作的动力。”
事实上,对于昨天在座的不少作家而言,他们既是作者,也是读者。
作家王小鹰感慨道,最初开始写作时,自己还很年轻,甚至不知道文学作品应该怎么写。“正是看了《收获》上的一篇篇佳作,才了解了文学。”在她的心目中,文学,就是一种对自己的高标准,对人生目标的高门槛,“我总想把自己最好的文章发表在《收获》上。”
本报记者 厉苒苒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