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早的诊断意味着更好的治疗效果。中国的肝癌患者被确诊时往往已处于中晚期,这是因为目前常用的肝癌诊断方法仍存在不足之处。传统的超声检测容易造成漏诊,CT/MRI或其他更为灵敏的影像学检查由于条件及经济限制,仍难以成为常规筛选手段。血清标志物AFP对于肝癌检测的特异性及早期检出率方面也存在一些受限的情形,AFP检测结果必须结合临床情况才有诊断意义,特别是肝癌的早期阶段可能发生漏检。近年来还发现血清AFP阴性的原发性肝癌有增多趋势。因此,开发特异性强和敏感性强的新型标志物已成为紧迫的课题。寻找癌胚特性的同工酶及异质体,寻找特异性亚组成分成为当前肝癌血清标志物研究的方向。
医学研究发现,肝癌细胞自身具有合成和释放异常凝血酶原的功能。异常凝血酶原对原发性肝癌有较高的特异性,有望成为有价值的肝癌标志物。在多中心研究中,来自临床、检验及健康管理的专家则尝试将PIVKA-II(一种“异常凝血酶原”)和AFP进行联合,建立新模型和策略,提高了肝癌的早期筛查率,并帮助有肝炎史、家族史等易患肝癌的高风险人群实现更有效的筛查,改善疾病风险管理。此次研究是中国及亚太地区的首次综合了PIVKA-II和AFP之创新诊断模型的本土研究,国内11家知名医院和医疗机构参与。
亚太肝病学会和日本肝病学会均推荐将PIVKA-II用于高危人群的筛查、肝癌的辅助诊断。在中国,最新版的《慢性乙肝防治指南(2015年版)》和《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也把PIVKA-II列为肝癌辅助诊断的重要指标。 本报记者 潘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