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23“等同”外援
足协新政最具“杀伤力”的一条,就是规定:中超每场比赛最多只允许3人次外援出场,中甲联赛为不超过2人次,且至少一名U23球员首发。同时,U23球员出场人次必须至少与外援出场人次相同,但并未要求U23球员90分钟内始终在场。
此外,中超外援全年累计报名人次由7人缩减为6人,每家俱乐部可以引进一名港澳台非归化球员。
中国足协还将进一步严格球员注册、转会力度,加强监管和处罚,新赛季继续实行引援调节费制度,严格规范国内、国外球员转会行为。
引进视频裁判
2018赛季,在裁判安排方面将大力改革。新赛季中超联赛将全面施行视频裁判、中甲联赛将安排底线裁判。
视频裁判是世界足坛最为新潮的一种技术,目前尚未全面推行,在这方面中超可谓走在了前面。视频裁判可回看的只包括四类漏判和遗漏事件:进球、点球事件、直接红牌(不包括第二张黄牌)和记录处罚对象错误(罚错人)。对于影响比赛结果和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错漏判,将对裁判进行严肃处理,直至停止执法资格或从联赛执法队伍中除名。
完善梯队建设
会议前一天,中国足协印发了《中国足球协会职业俱乐部准入规程》,对各俱乐部的青训培养体系做出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
2019年起,中国足协将正式实施“梯队捆绑俱乐部注册制度”。届时,中超和中甲俱乐部将必须独立拥有各自的U19、U17、U15、U14、U13五级梯队,中乙必须拥有U17、U15、U14、U13四级梯队,并且必须代表俱乐部参加中国足协正式举办的各级联赛,否则足协将不给相关俱乐部注册。
过去中国足协也曾经规定过各俱乐部的梯队数量,但没有所有权等方面的明确要求。很多俱乐部为了省事,与社会机构合作,需要比赛时就拉来别人的队伍挂靠在自己名下。而这一次的新规足协明确要求:所有梯队必须是以俱乐部名义注册的队伍,决不允许过去的“挂靠”方式糊弄。
实现名称中性
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逐渐实现俱乐部名称的中性化和非企业化。也就是说,未来职业联赛俱乐部的名字都不能存在恒大、苏宁、绿地、上港这样的字眼。
中国足协强调,俱乐部名称的稳定是培育球迷群体和球迷文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打造百年俱乐部的前提。不过,如何保障俱乐部大赞助商的利益,如何吸引资本投资足球,恐怕还需要更多考虑。 本报记者 关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