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2月2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神州充满自信,赞“江山如此多娇”
裔萼
■ 施大畏 皖南事变 纸本水墨
■ 吴为山 问道 青铜
■ 冯远 我们 纸本设色
■ 骆根兴 存在·北川 布面油画
■ 陈钧德 山居秋暝 布面油画
  ◆ 裔萼

  反映时代的变迁与进步、艺术的变革与创新,同时,表达东方的文心与诗意,“江山如此多娇——当代中国美术的文心与诗意展”正在中华艺术宫举行。

  近40年来,挣脱了种种思想束缚的中国艺术家们将丰厚的历史资源转变为饱含艺术激情的视觉图像,站在时代进步的基础之上,披荆斩棘,大胆取舍,以高度凝练的艺术手段,再现了历史瞬间热烈蓬勃的精神品质。

  文化自信,跨越历史长河

  在对历史的思索中,承载着民族精神的伟大的历史人物成为艺术家热衷表现的对象,对他们的歌颂就是对民族精神的呼唤。吴为山的雕塑《问道》表现的是孔子问道于老子,他以大朴不雕的写意手法略去形体的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犹如两座丰碑矗立于中国的文化之巅。《鲁迅》象征民族的脊梁,也是对中国文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的赞美。赵延年的《蔡元培先生》是向这位主张兼容并蓄的教育家致敬。革命历史人物让人感怀和平的来之不易。王公懿的版画《秋瑾》曾获全国美展金奖,女画家所刻画的女革命者形象在当代美术史上熠熠生辉。张培成的巨幅革命历史题材中国画《五卅运动》和陈树东的油画《入城式》场面壮阔,气势磅礴。庞茂琨《穿越时间的呐喊》中那振聋发聩的救亡呐喊仿佛依然回荡在历史的星空。传说中的人物也被艺术家赋予别具深意的内涵,施大畏的中国画《后羿的故事》,以错落叠加的形象,粗粝厚重的笔墨,营构一种神秘浑茫的意境。表现性的语言更贴合神话故事的叙述,而象征性的内涵则突出了艺术家对昂扬奋发的民族精神的神往。许江不厌其烦地以油画和雕塑的方式表现大片的葵园,向日葵已被他赋予了特别的寓意,甚至和民族的苦难、坚韧以及顽强的生命力相联系。

  历史的沉浮,民族的命运使得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凝重而有力。正是在这反思之中,可以看到他们之于民族的深情和艺术的真诚。

  现实之情,昂扬时代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巨大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他们突破曾经较为单一的创作模式,以新的观念和手法反映现实,以此诞生了一批具有深厚人文内涵和浓郁生活色彩的作品。

  改革的春风首先吹拂在广阔的乡村大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历史上每一个重要的变革都有农民有关。张培成的《沃土》,既表达了他对民间艺术这一“沃土”的热爱,亦表达了他对新时期广袤无垠的乡间“沃土”的赞美。改革的大潮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是硬道理”成为鼓舞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的响亮口号。冯远的《我们》、代大权的《建设者们》、刘仁杰的《风》、郑艺的《炽心已飞》、李传真的《民工图》等等,均是反映社会建设的代表性作品。画中的建设者们,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均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充分反映了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元一体大家庭,新时期以后,少数民族题材尤其是藏族题材成为热门,这一热潮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文化命题:精神家园的找寻。李伯安以十年之功,创作水墨长卷《走出巴颜喀拉》,并最终倒在未竟之作前,这一史诗般的巨作将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力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冯远的《今生来世》以浑厚凝重之笔墨营构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他以水墨的形式思考雪域苍生与自然的关系,体悟他们生存的艰辛和生命力的顽强,命运的沧桑和信仰的坚定。袁武《大昭寺的清晨》以72幅组画构成,祈祷中的藏族同胞虔敬的面容和手势,像巨浪,像洪流,撼人心魄。

  20世纪90年代至今,都市化进程日益加快,艺术家与都市的关系,特别是在都市化条件下的境遇,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新的主题。艺术家们将深刻的人文关怀投注到对现实生活的表现中,如田黎明以澄澈透明的笔调表达都市生活的温情与闲适;王冠军、徐华翎以精细不苟的工笔画表现都市青年形象,唯美的笔墨渲染着俗世的温情。陈连富的雕塑《咖啡的味道》散发着不仅是香浓的咖啡香气,而是浓郁的时代气息。而另一部分艺术家则以反思性笔调对现实进行冷峻的批判,如刘庆和以表现性水墨表现都市人悬浮不实的无根感和焦虑感,他极富个性的笔墨精微地传达了都市人面临危机的精神世界。

  40年来,快速发展的社会为艺术家提供了复杂的世情世态,浸润着“现实之情”的艺术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

  名家汇集,传承古国文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始终在追寻历史文脉中的传统精神和思想,尝试在其中开掘出新时代的文化理念。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画家突破传统的笔墨程式,以个性化的语言描绘心中的山水,表达东方的诗意。谢稚柳、朱屺瞻、陈佩秋等老一辈艺术家以欢欣的笔调描绘祖国大好河山,表达古木逢春的喜悦。杜大恺、刘巨德、陈家泠、崔振宽、常进、方向、杜松儒等致力于中国画现代性探索的艺术家,均很好地借鉴西画手法,或以西式的取景方式,或以现代构成式的章法,营造诗意盎然的理想之境。两栖于油画与中国画界的吴冠中的中国画作品《老重庆》采用中西融合的手法,表现山城重庆如重峦叠嶂般的城市建筑,大胆的构图和黑白灰的块面营造壮阔之美,表现了新时期以来充满活力的中国都市新景观。朱道平、方骏、萧海春、丘挺更注重从传统的山水图式开拓新境界,精雅的笔线和清润的墨色相互辉映,诗意的色彩笼罩其间。

  近40年之后,中国的油画家不再将“中西融合”停留在形式的层面,而是将西方油画的观念、技巧和中国画的美学观念以及笔墨意识相结合,这在油画风景画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吴冠中、朱德群将西方的现代艺术的抽象性与中国艺术的写意性相结合,高度提炼后的对象呈现一种充满韵律的形式美感;苏天赐、朱乃正、沈行工、陈钧德、张冬峰、曹吉冈则以诗意与写意的笔法表现自然风光,作品犹如无声的抒情诗;詹建俊、闻立鹏、赵开坤、段正渠的风景画具有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这些作品改变了传统油画以明暗体面和补色关系为主的造型技巧,代之于中国山水画的意象造型,充分表现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和东方神韵。中国油画在文化精神上向本土回归的努力,体现了油画家在语言上试图摆脱西方的影响,并且表达了他们在全球化语境下对自身文化命运的深刻思索。

  复合多元,开拓实验之路

  新时期以来,复合多元的文化生态给艺术家的创作营造了宽松的氛围,他们以开放的胸怀自由吸收古今中外各种艺术资源,在观念与语言上进行积极的探索,样式繁多的艺术实验使得当代的中国艺术焕发着多元异彩。

  作为传统的艺术门类,国画家们一方面致力于寻找水墨语汇与当代生活之间的契合点,多维度拓展水墨语言的表现力;另一方面致力于建构当代中国画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价值,从宏观的角度思考中国本土艺术的发展前景以及在当代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关良、朱振庚、马书林的写意戏曲人物画继承简笔写意人物画的传统,同时更加追求个性化和时代性。潘公凯致力于媒材与语言的研究,努力开拓水墨画的表现力。张见的工笔画更注重主观情感与观念的表达。

  油画领域的创作也十分繁盛。在写实流派中,既有客观、平实地再现当代人生活境况的作品,也有从哲学层面上思索当代人精神世界的作品。刘小东和喻红笔下的人物直取当下,深刻揭示都市人的生存境况,王岩的《黄昏时寻求平衡的男孩》则充满形而上的意味。在表现主义油画中,何多苓、方力钧、毛焰、曾梵志等人笔下的人物无不具备神经质的特质;王劼音、尹朝阳、刘商英、金田等人的风景描绘的均是艺术家独特的心灵景象;吴大羽、闫平的花卉笔触奔放,色彩明亮。在抽象主义绘画中,孟禄丁以发射状的点、谭平以大的色块和近乎狂乱的线条、黄渊清以貌似随手的涂鸦,表达他们对纯化艺术语言的抽象画风的探索。

  新的艺术媒材的拓展和表现使得传统的艺术分类不再完全有效,画家自由运用各种媒材,对综合材料的使用突破了作品的既有界域,也令作品具有更为强烈的当代感。尚扬等艺术家在此领域有着精彩的表现,他的作品将传统的绘画技法与数字图像拼接起来,寻找古今中西之间艺术的转化与交融,无论是观念还是语言均实现了良好的当代转型。

  此次展览以中华艺术宫的藏品为主,梳理1978年至今40年的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102位艺术家创作的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以及装置艺术作品110余件,作为艺术叙事,见证着一个开放而生机盎然的当代中国,展现了中国当代活跃的艺术观念、纷繁的创作手法以及多元共融的繁荣景象,并以此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新成就,多娇江山的新面貌以及新时期以来中国人昂扬向上的新风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郊野大地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话题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金融城
   第A17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18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家庭理财·广告
   第A20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2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A23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A24版:福彩专版广告
看神州充满自信,赞“江山如此多娇”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A20看神州充满自信,赞“江山如此多娇” 2017-12-23 2 2017年12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