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无法兑现的诺言
对钟扬来说,最开心的家里事情莫过于迎来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关于孩子的培养,他和妻子曾有一个约定:“我确实不是很擅长带孩子,孩子15岁以前,你就多管一点;15岁以后交给我来管。”
张晓艳回忆,今年9月9日,是孩子们15岁生日,因为下午西藏大学的同事过来开会,钟扬给在山东的小毛定了蛋糕,然后中午和大毛一起匆忙过了个生日。他非常高兴地说起,西藏大学生态学科上了“双一流”,这是个很大荣誉,是西藏的第一个。他在西藏开创性的工作,就像一个襁褓里的婴儿,最后长成了伟岸的男子汉,让他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谁也无法想到,仅仅十余天,噩耗传来。去银川为钟扬送别的路上,孩子在QQ空间悄悄写下:“父亲,我们还没有长大,你怎么敢走!”“爸爸,你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
一段令人敬佩的故事
张晓艳和钟扬是1984年一起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的。钟扬是学无线电专业的,负责所里唯一的一台计算机,他把当时国外最前沿的科研文章都找来和大家分享。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夫妻俩先后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和留学。当时选择回国的人很少,但是钟扬从没有纠结过这个问题。回国时,别人都买家电,钟扬把两人攒的生活费都买了计算机设备,回来捐给了单位。妻子动情地说,一起去提货的时候,海关都不相信,怎么可能有人用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给公家买设备。
一条最后关切的微信
钟扬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科学,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但他依然是个爱家的男人,张晓艳说,“每年我生日的时候,他总会记得给两个孩子一些钱,让他们去给我准备礼物。他也会在孩子很多关键的问题上进行引导。出意外的前两天,他还在微信里指导大毛科创活动的申请书。而那也是他发给儿子的最后一条信息……”
张晓艳说,“回首33年,从与他相识、相爱,直到今天,有太多太多美好的回忆。直到我们在这里缅怀钟扬,我依然感到,他并没有远去。钟扬还在的时候,有时到了凌晨两三点,我会想,他怎么还没回家呢?是啊,他工作太忙了,也许现在还在某个遥远的地方忙碌着呢。”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