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上海市教委出台《关于实施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的实施意见》,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整体提升116所公办初中办学质量,建成“家门口的好学校”。这不仅吹响了上海教育改革再出发的时代号角,更是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庄严承诺。今起,本报和上海教育报刊总社联合推出“强校工程谈思录”系列报道,将约请多位正在推进强校工程的校长分享办学理念,期待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生态。
复兴公园的梧桐树探进枝桠、孙中山故居毗邻、校门外是思南路的优雅风光……创建于1905年的黄浦区启秀实验中学,单是校园,就有讲不完的故事。
最新的一个故事,当属2014年该校一幢有着近90年历史的老洋房,由当年负责上海音乐厅平移的工程队施工,从校园北侧平移至校园东南角,以保证教学楼日照时间,杜绝安全隐患,也为学生腾出了更多的活动空间。
然而,“小”始终制约着这所百年老校。经历了多次拆分、合并,加之周边居民大量导出,近十几年来,学校不得不面对生源数量下滑的窘境。校长顾瑛回忆,2005年她刚到任时,全校有学生900余人;今年开学,该校4个年级11个班级,总共不到200人,是名副其实的“超小班”教学。“我们希望通过几年的建设,让学校小而优,小而精,小中见大,小学校同样有大作为。”校长顾瑛说,个性化教学,成为学校新的努力方向。
顾瑛坦言,在启秀中学,不少学生的父母由于各种原因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更不用说辅导或指引。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成为老师们思考的问题。学生人数少了,一些空置的教室被打造成专用教室。不到200个孩子,顾瑛几乎都能叫得出名字、摸得准脾气。女生小顾每周下午第四节课接受老师们的分层辅导,不用担心“吃不饱”,今年考入了大同中学;教学楼底楼,男生袁嘉浩用一场个人书法展,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顾瑛告诉记者,启动“强校工程”后,启秀将利用“小班”优势,依托上海市实验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研究构建以“尊重、成就每一位学生”为目标的学校课程图谱,帮助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学校也将打破现有“外籍教师进课堂”的教学模式,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在户外或特色场馆进行开放式情境教学,建设英语移动课堂;并将为不同层次学生制定科学的阶段性阅读计划,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立体学习时空,是启秀对未来新的希望。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