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三十七回,贾宝玉的丫鬟袭人,派人给史湘云送大观园里的时鲜。中秋过后,露寒风冷,当令的美食却不少。只见袭人端出红菱和鸡头两样鲜果,还有一碟桂花糖蒸新栗粉糕。
《红楼梦》第十九回,正月里,袭人要吃风干栗子。但金秋时节,请湘云尝鲜,却要颇费周折,把新鲜栗子风干,磨成粉,再蒸成糕,看似是权贵之家在搞形式主义,其实,背后有不少养生理念。
元代《饮食须知》称,栗子“生食则发气,蒸炒热食则壅气”,只有风干过的栗子,生熟咸宜。而“栗作粉食,胜于菱芡”。清代的《调鼎集》收录了几种栗粉糕的做法,一种是用熟栗子磨粉,拌上糯米粉、猪油、白糖蒸。还有一种,直接拿生栗子阴干磨粉。
鸡头,即鸡头米,学名芡实,也叫雁喙、鸡豆。芡和睡莲同属,花下结着硕大的果房,紫色的花儿小而尖,像是鸡、雁的嘴。用利器剥去壳,有圆白如珠玑的果肉。夏末回国,在网上订一些冷冻的,用冰糖桂花水略煮,口感绝妙。
古今皆爱鸡头米的美味。伦敦大学学院教授Dorian Fuller和中、日研究者的论文发表在《科学》上,介绍新石器时代的浙江田螺山,人类已经开始采集鸡头米。
新鲜红菱,据说脆嫩清甜,我却从未尝过——儿时听长辈说,里面长了可怕的寄生虫,吓得我每每路过菱角摊,都目不斜视,一溜小跑逃开。
宋代医生李惟熙曰,菱花背日而开,芡花向日而开,故菱寒而芡暖。鲜鸡头和红菱搭配,一红一白,甚是好看,也可以抵消生菱角的寒气。难怪细心的袭人,替宝玉打点礼物时,想出了这样的组合。
这样别致的礼物,才子老饕袁枚可不稀罕。在他心目中,新鲜的栗子、菱角煮烂,有松子香。重阳节吃栗子糕,也要把栗子煮烂,拌上糯米粉、糖蒸成,上头点缀瓜仁、松子,呼应栗子的香气。他叹息,金陵的厨子不肯把栗子煨烂,有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这种美味。兴许,曹公一家就属于这类“可怜人”,但这不妨碍《红楼梦》活色生香,精致的美食,曼妙的美人,多的是鲜活的故事。
美丽聪敏的香菱,是姑苏乡宦之女,本名甄英莲,谐音“真应怜”,三岁那年,一僧一道路过她家门前,说她“有命无运,累计爹娘”、“菱花空对雪澌澌”。元宵节,英莲被拐走,长大后被卖到薛家为妾,改名香菱。
菱花在清代文化中,有着浪漫的含义。《本草纲目》称,菱花随月转移。清初屈大均认为,镜子好比月亮,因此要做成菱花形状。晚清名医王士雄则云,镜子的美称“菱花镜“,寓意女子容貌如月亮般美好。
其实,据古籍记载,菱花镜得名,是因为铜镜镜面平坦,映日光影似菱花,庾信《镜赋》有一句“照日则壁上菱生”。到了唐朝,开始常见八瓣菱花形状的镜子。第五十七回,宝玉也问紫鹃要了一面小菱花镜子。
曹公似乎也默认香菱、菱花与月亮的关联。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练手的第一个题目,便是咏月。她沉浸其中,像是着了魔,酝酿出了三首诗,一首超越一首。
而香菱的遭遇,更与月亮有千丝万缕的渊源:被拐走是在月圆之夜,后来,又来了主母夏金桂。金桂骄纵狠毒,不许别人说出“金桂”两字,否则要重罚,更将桂花改名“嫦娥花”,自诩是月中仙子,她的丫鬟名宝蟾,亦是月亮的美称。单纯的香菱,对金桂十分敬重,小心服侍,如菱花随月。金桂主仆却视其为眼中钉,步步设计,终将香菱折辱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