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仲夏,记者随恒源祥“多彩可可西里—公益77小时”活动,走进我国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湖泊数量最多的世界遗产地,去探寻——~~~
仲夏,记者随恒源祥“多彩可可西里—公益77小时”活动,走进我国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湖泊数量最多的世界遗产地,去探寻——~~~
     
2018年09月1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仲夏,记者随恒源祥“多彩可可西里—公益77小时”活动,走进我国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湖泊数量最多的世界遗产地,去探寻——
可可西里的“后申遗时代”
范洁
■ 龙周才加与小藏羚羊“对话” 可可西里管理局 供图
■ 可可西里保护站战士为初生藏羚羊喂奶 谢跃拴 摄
■ 青藏公路为迁徙的藏羚羊群留出『绿色通道』 钱江 摄
■ 陷车在巡山过程中是家常便饭 布琼 摄
■ 迁徙的藏羚羊 布琼 摄
■ 藏羚羊远眺 布琼 摄
■ 『高原精灵』藏羚羊 布琼 摄
■ 可可西里获颁世界自然遗产证书
  首席记者 范洁

  这是可可西里最壮美的季节。碧空如洗,青色山脊延绵不绝,广袤辽阔的高原腹地,迎来藏羚羊大规模回迁。成群结对的母藏羚羊携初生幼仔,横跨数百公里的无人区,在亘古洪荒走出一条“生命之路”。

  去年7月,青海可可西里入列世界自然遗产,也是我国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湖泊数量最多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一年过去,“后申遗时代”的可可西里,发生了什么故事?又迎来哪些变化?

  三年申遗,二十年保护

  “老二,多吃点”“小六乖,别调皮”……海拔4479米,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副站长龙周才加一边给小羊喂奶,一边亲昵念叨。一个多月前,6只新生的藏羚羊幼仔被送至救护中心,它们或与母羊走散,或跌入雪地沼泽,茕茕无依,奄奄一息。

  保护站的战士成了小羊们的“奶爸”,一天三次牛奶、每天健康检查、定期防疫消毒,日复一日悉心照料。从最初极度虚弱需要嘴对嘴喂养,到现在一顿“豪饮”400毫升,幼仔的成长让“羊爸爸”备感欣慰,还计划跑一趟格尔木,买些新鲜嫩草。

  “更重要的是野化训练,教它们适应自然环境。”龙周才加走出棚舍,一只只小羊们寸步不离,簇拥着他来到围栏草场,散步、奔跑、嬉戏,它们将在这里生活一年,待到明年7月回迁季,重返藏羚羊群。“相处一年多,当然舍不得,但小羊属于可可西里,属于大自然。”

  去年7月7日,波兰克拉科夫,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青海可可西里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自然遗产地。今年6月7日,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布周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裴伯庸的手中,接过世界遗产证书。

  “无与伦比的自然现象或自然美景或审美价值”“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评估报告如是评价可可西里。从2014年10月启动申报,到2017年申遗成功,时间之短创下纪录,但可可西里的保护之路却相当之长,历经二十多年的付出。

  “上世纪90年代末,可可西里残存藏羚羊不足2万只,如今已经增加到6万多只。”布周介绍,可可西里被誉为“世界高原野生动物基因库”,包括24种受国家保护的一级和二级野生动物,藏羚羊更是“可可西里的骄傲”。

  这里还坐落着世界海拔最高的野生动物救护基地。2003年,恒源祥可可西里藏羚羊救护中心筹建并不断完善,目前形成了5000亩的围栏草场和数百平方米的动物暖棚、救护室,已救助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藏原羚、兔狲等各类野生动物500余只,其中藏羚羊300余只。

  枪声不再,返人间净土

  16岁来到“无人区”,龙周才加的选择源自对动物的喜爱、对冒险的憧憬,他想起少时看过的一部电影,片中藏羚羊的困境、救援队的牺牲令人动容。后来他才知道,那部电影叫《可可西里》,而他现在值守的保护站,正是以主人公日泰的原型、“环保卫士”索南达杰命名的。

  1992年,玉树州治多县成立西部工作委员会,杰桑·索南达杰担任西部工委书记。这个后来人们俗称的“野牦牛队”的特殊机构,从成立第一天起,使命就是保护藏羚羊,负责可可西里生态保护。

  藏羚羊的羊绒轻柔而保暖,一条由藏羚羊绒织成的“沙图什”披肩重仅百克,质地轻薄甚至可以穿过戒指,在上世纪90年代流行于欧洲,一条售价超过1万英镑。然而,制作一条“指环披肩”,代价却是3到5只成年藏羚羊的生命。

  暴利促使盗猎者疯狂捕杀,高原精灵几近灭绝,保护之路异常艰难。1994年1月18日,索南达杰在押送盗猎分子途中遭到偷袭和反扑,孤身对抗18名持枪歹徒,壮烈牺牲,年仅40岁。5天后,当增援人员找到他时,索南达杰已被零下40℃的严寒冻成一尊冰雕,但仍然保持着推弹上膛、端枪射击的姿势。

  “我们在继续索南达杰的事业。”可可西里森林公安局副局长罗延海说。1996年,可可西里省级自然保护区挂牌成立,次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岁的他成为可可西里森林公安的一名干警,爬冰卧雪、风餐露宿,开启与武装盗猎分子一次次的殊死较量。

  21年过去,罗延海参与并见证了可可西里的变化:管理局组织巡山近500次,行程达70余万公里,破获上百起盗猎、倒卖和运输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案件,抓获违法人员400余人,收缴藏羚羊皮3909张……

  “几代人用光阴守护,可可西里从疯狂的盗猎地,重返人间的净土。”罗延海自豪地说,2006年起可可西里再没有响起枪声,境内藏羚羊逐步恢复至6万多只。2016年9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藏羚羊从“濒危”降为“近危”,连续降低两个级别。

  科技加持,全方位转型

  “来了!”海拔4600米的五道梁保护站内,“90后”江文多杰紧盯实时监控屏幕,只见一个个棕色小点逐渐汇聚,向青藏公路缓缓靠近。川流不息的“天路”,是藏羚羊返回栖息地的必经之路,而新近运用的“天眼”,则让巡山队员们第一时间掌握动态,为高原精灵回家保驾护航。

  这不,“藏羚羊交警”就行动了。江文多杰和同伴走上国道,开始临时交通管制,拦停南来北往的车辆,为羊群留出“绿色通道”。与松软的草地不同,坚硬的柏油公路,对新生小羊而言有些陌生,经过犹豫与试探,最终都安全通过。

  每年迁徙季,都是可可西里战士最忙碌的时刻。不冻泉、索南达杰、五道梁、沱沱河、卓乃湖……5个保护站不间断在辖区巡护,守卫藏羚羊群安全通过公路,并对产仔数量、回迁时间等数据详细监测和统计。

  “可可西里管理局正处于转型时期。”布周解释,一方面,要更多应用高科技手段,增强巡护执法的准确和高效;另一方面,要从单一打击盗猎、盗采的职能,转变为保护与科研相结合。

  2016年6月,青海“生态之窗”远程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建成,近20个点位、360°视频监控,不仅助力巡山队的保护工作,而且提供对藏羚羊、藏野驴、青海湖裸鲤等珍稀动物的观测,极具科学研究价值。

  此外,索南达杰、五道梁保护站正开展标准化建设。去年,索南达杰站有了首个卫星通信固定站,结束了可可西里没有网络通信的历史。数百公里外的格尔木市,正筹建一座占地51亩的综合服务中心,覆盖接待、宣教、科研、医疗等多项功能。

  硬件升级,软实力也下硬功夫。布周感慨,缺乏专业人才是软肋,管理局正积极招募林业、生物、环保等科班出身的工作人员,并与北京林业大学、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开展合作。

  对巡山队员的培训也在加码。坐进课堂,捧起书本,学习野生动植物分类、生态本底调查等知识。“面对盗猎分子,战士们是一把好手,但要应对生态发展的新要求,还有很多课要补。未来,既要当好可可西里的守护者,也要做好当地的生态观察员和宣讲员。”

  无畏质疑,保护是根本

  申遗成功后,可可西里收获更多关注,其中也不乏怀疑和担忧的声音,会否被开发成旅游景区?会否将保护变成了利用?

  “世界遗产名录不是‘终身制’,两年评估一次,保护不力会被摘牌。”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组书记布琼强调,申遗不是目的,保护才是根本。山水林草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无法用钱衡量。

  可可西里所在的三江源,拥有青藏高原上最密集的湖泊,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被誉为“中华水塔”。可可西里申遗期间,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挂牌,对可可西里的保护进入新的阶段。

  8月22日,由三江源国家公园森林公安牵头,三江源、可可西里、阿尔金山、羌塘四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启动为期9天的联合巡护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盗猎野生动物、采挖破坏生态资源、非法穿越自然保护区等违法犯罪行为。

  巡山队员介绍,越野族、探险者正成为可可西里的新隐患,一些户外运动探险者在网站论坛公然发帖,擅自组织进入可可西里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不仅破坏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栖息地,而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严禁非法穿越保护区”“严禁进入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在青藏公路沿线,竖立起一块块公告牌。去年11月,青海可可西里、新疆阿尔金山和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发布联合公告,禁止一切单位或个人随意进入保护区开展非法穿越活动。

  此外,按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要求,青海省作出诸多承诺:不在遗产地范围内为根除小型哺乳动物鼠兔采用毒杀行动;不强制安置或迁移遗产地缓冲区的传统牧民;不在任何时候许可或提倡遗产地内会威胁到动物迁徙路线的围栏活动……

  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青海省湿地保护条例》,到《青海省可可西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为可可西里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奠定法制基础。

  坚守精神,鼓励着前行

  湖畔,一只刚出生的小羊抖了抖湿润的毛发,磕磕绊绊地挣扎着起身,但刚站起,就摔倒,再站起,又摔倒,一直重复了数次。母羊上前舔舐,似是听到母亲的呢喃和鼓励,小羊蹒跚着走了起来。

  “只有站起来,闯过去,可可西里才会接受你,这不就是可可西里人秉持的坚守精神吗?”卓乃湖畔的这一幕,在布琼的脑海里不断闪回。今年7月,55岁的他再入可可西里腹地,巡护藏羚羊产仔,从卓乃湖到索南达杰站的回程,146公里开了34个小时,陷了六七十次车。

  在位于格尔木的管理局大厅,“可可西里坚守精神”的展板格外醒目——热爱自然,爱护生命,忘我奉献,敢于牺牲,16个字经过数十年、几代人用行动凝练而成。“可可西里坚守精神,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而是在每一次巡山、每一次救护中。”

  保护任务依然艰巨。管理局正处于历史上最兵强马壮的阶段,但全局也只有80多名工作人员,其中正式编制只有37人,近三分之一因为年龄或身体疾病不能上站、进山,其余50多人则是以生态管护员的名义聘用,一同坚守这4.5万平方公里的净土。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可可西里,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可可西里”“保护三江源的生态美景,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翻开《巡山日记》,质朴的话语背后,是不变的初衷,布琼坦言:“无怨无悔坚守了这么多年,终于迎来可可西里走向世界,但依然丝毫不敢马虎,还有很多人在盯着呢,枪声随时可能响起。”

  可可西里人,唯有和藏羚羊一起成长、强壮。成立可可西里守护净土创新工作室,将具有高寒野外工作经验、专业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汇集在一起,可可西里管理局正以反盗猎、反盗采为重点,形成符合本地特色的生态保护工作法,解决野外巡山遇到的各种困难。

  你听,战士们唱起了《白塔》,高亢的歌声飘荡在苍茫大地:“无论天空乌云密布,你洁白的身影照亮虔诚的心;当天空光芒万丈,你雄伟的身影把和平洒向人间;你是天上的星星布满草原,曲登嘎布,我心中的太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新视界
   第A12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3版:家装专版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广告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法谭
   第A24版:新民法谭
   第ZF01版:中缝4-21
可可西里的“后申遗时代”
生态保护:从卓乃湖到黄浦江
新民晚报新视界A10可可西里的“后申遗时代” 2018-09-14 2 2018年09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