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钟拨回到演出前一个小时,范蒂尔正坐在休息室里,气定神闲。尽管这是《英国病人》第一次以这种电影交响乐的形式面世,但二十多年了,无论是画面,还是旋律,早就烂熟于范蒂尔的心中。所以,他并不紧张,反而显得有些期待。相比起十几年前,他第一次指挥这种形式的音乐会,他已经从容了很多。
小时候,范蒂尔和很多学古典音乐的孩子一样,刻苦努力。终于他成为了波兰波罗的海爱乐交响乐团的艺术总监,也曾担任过阿姆斯特丹长廊管弦乐团的首席指挥。范蒂尔几乎指挥过所有重量级交响乐作品,他尤为擅长诠释19和20世纪的作品;这些演出为他赢得了国际盛名……原本,他可以沿着这条路走得更深远一些,但是一部电影改变了他,也成全了他。
第一次都是很难忘的,对于范蒂尔来说,那部电影就是爱森斯坦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2004年,他首次与蒙特卡洛爱乐乐团合作;2007年,他再次执棒该乐团,为伴奏《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中普罗科菲耶夫所作的电影原声。音乐作品也是古典风格,所以他和导演一拍即合,相约把交响乐团从扬声器中搬上舞台,让画面在音乐的背后。“从前,电影交响乐都是排在歌剧和芭蕾舞之后的,现在可以和它们平起平坐了。”
“这并不容易!”范蒂尔说,“我要盯着电影的画面,保证音乐响起时间不能快也不能慢。一面还要看着总谱,把握节奏,配合上电影的画面。”就像这次《英国病人》中一段歌舞桥段,旋律与舞步必须要严丝合缝,从一开始就不能乱了节奏。
这个月,他在上海首演《英国病人》,下个月,他要去瑞士首演《驯龙高手》。范蒂尔说自己指挥配乐过的三十五部电影,从《ET》到《哈利波特》都是最爱,不分先后……在后台回忆着往事的时候,演出还没有开始,舞台上除了乐器,空荡寂寥。直到范蒂尔走上指挥席,奏出人生一道道风景,鲜花与鲜血、繁星与尘埃、相逢与遗忘…… 本报记者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