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俄国防部的说法,此次事件罪魁祸首是以色列,以战机轰炸叙目标时用俄军机作为掩护,却只提前一分钟才告知,使俄侦察机来不及撤离。这一幕似曾相识,当年以色列轰炸伊拉克核设施,战机就曾伪装成民航客机。
这是三年内俄罗斯军机第二次被击落。三年前,土耳其击落俄军机时,普京措辞严厉称对方“背后捅刀”,随后雷厉风行的反击手段令世界印象深刻。而此次,普京的回应只称“一连串悲剧和意外所致”,还特别指出,“土耳其战机击落我国飞机是另一种情况,当时土耳其战机是有意攻击我军飞机,此次以色列没有击落侦察机的意愿”。普京18日晚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通电话时,也只是“温和”地提醒以色列应采取措施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战斗民族”为什么不好斗了?细细揣摩俄罗斯的战略意图便会发现,从俄在叙利亚乃至中东的大局出发,普京不希望在局势渐趋明朗之际因小失大。
俄罗斯需要摆脱国内经济压力和西方制裁等造成的困局,叙利亚是一个机遇。从2015年末起军事介入叙内战,俄罗斯可谓力挽狂澜。目前叙内战进入最后关头,叙政府军势头大好,已经控制全境约八成土地。在这种形势下,普京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日前就叙局势“对表”,决定于10月15日前在伊德利卜省叙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间建立非军事区,并将极端组织赶出这一区域。
分析称,俄土这项协议不仅叫停了叙政府军即将展开的全面攻势,也为战后政治安排埋下伏笔,势必对西方国家利益造成影响。协议一旦落实,由美国等西方国家支持的大多数叙反政府武装将丧失最后立足之地,西方国家也会在叙战后政治安排中被边缘化,这对正与西方博弈的俄罗斯来说可谓大有裨益。如果失去战略意义重大的叙利亚,俄罗斯将在中东永远被美国压制。而如今在普京的布局之下,这将不会轻易发生。
普京深知,尽管伊德利卜的“最后一战”因为俄土协议戛然而止,但围绕叙利亚的利益角逐并没有停止。如何处理军机被击落只是面子问题,是小局;维护俄土协议成果、进而保证叙利亚局势向着有利俄的方向发展才是里子,是大局。不过,尽管普京对以色列表现出忍耐和宽容,国防部长绍伊古替他扮起了“红脸”,高调指责以色列“应承担全部责任”,警告称俄罗斯“保留报复的权利”。这才是俄罗斯真正的态度:忍你一次,但不会有下一次,否则必定要你付出代价。
从战乱到和平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政治解决是实现叙利亚和平与稳定的唯一出路。为捍卫国家利益,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大丈夫。这是“战斗民族”领导人普京的大局观,也是他多年来与西方斗争积累的政治智慧。在国际政治出现“特朗普式喧嚣”的当下,这一点令人回味。
本报记者 吴宇桢 卫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