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辛亥革命的学生军、新文化运动的艺术实践者、左翼文艺运动的领袖、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宣传家、世界和平事业的讴歌者,到新中国戏曲改革的领导者,田汉一生创作了大量戏剧、戏曲、电影剧本和诗词、歌曲作品,为我国文艺事业作出杰出贡献。
上海是田汉重要的生活、工作与创作之地,在沪期间,他领导了上海的新文艺运动,完成了一系列著名戏剧、电影、歌曲词作、诗词和翻译作品,成为上海红色文化的宝贵资源,其中尤以《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最为光辉。
此次文献展以田汉早年留学与初到上海时期、南国艺术运动时期、左翼文艺运动时期、全面抗日时期和反内战时期为时间脉络,展现田汉在上海的红色文化足迹。1921年,田汉回国后长期居住在上海并投身新文艺运动。他办过《南国》等刊物,组织“南国电影剧社”,拍摄电影《到民间去》等。1927年秋,田汉任上海艺术大学校长时,作为教育实践活动,在校内开辟小剧场,举行“艺术鱼龙会”,演出由他创作的《苏州夜话》《名优之死》等,在戏剧界产生广泛影响。上海艺术大学宣告解散后,田汉创办了南国艺术学院,设文学、戏剧、绘画三科,学生中如陈白尘、郑君里、赵铭彝、吴作人等,后来都成为艺术界的杰出人才。在学校受到各种压力被迫停办后,田汉又创办了南国社,在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无锡等地公演,其影响日益扩大,推动了我国话剧运动的开展。
展览还特别呈现“国歌的诞生”单元。1934年,上海电通公司为了支援抗日救亡,请田汉写了一个文学剧本。就在影片筹拍之时,田汉被反动当局以“宣传赤化”的罪名逮捕,电通公司为了尽快开拍,请孙师毅把田汉的文学剧本改写成电影剧本,孙师毅征得田汉的同意,将影片改名为《风云儿女》,影片主题曲即《义勇军进行曲》。1934年田汉被捕后,去监狱探监的同志辗转带出他在狱中写在香烟盒包装纸背面的歌词,即《义勇军进行曲》原始手稿。《风云儿女》筹备期间,聂耳准备去日本避难,得知电影《风云儿女》有首主题歌要写,主动要求为歌曲谱曲。1935年,随着《风云儿女》公映,《义勇军进行曲》引起强烈反响,成为流传极广的抗战歌曲。抗日名将朱庆澜“九·一八”事变后,联络各界人士,积极支持抗战事业。1934年,听闻电影《风云儿女》拍摄,他欣然资助。由于电影主题曲没有歌名,朱庆澜在“进行曲”3个字前面加上了“义勇军”,从而把该曲命名为“义勇军进行曲”。
展览由中国田汉基金会、田汉研究会与上海图书馆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