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访苏州河黄浦区样板段设计总负责人邢同和
~~~访苏州河黄浦区样板段设计总负责人邢同和
     
2018年09月2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懂得“留白”
才能和未来对话
访苏州河黄浦区样板段设计总负责人邢同和
杨玉红
资料照片
  上海的母亲河——苏州河,曾经给上海的发展带来繁荣,也曾因河水黑臭受到市民的诟病。如今,随着《迈向世界级滨水区——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的公示,苏州河将成为上海发展的一大新亮点。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第一位提出在苏州河边规划绿地、苏州河黄浦区样板段设计总负责人邢同和,记录关于苏州河的“成长”经历。

  不解之缘

  走进邢同和的办公室,一张醒目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张拍摄于2016年10月12日的照片,邢同和站在金茂88层挑战“云中漫步”,和自己参与同美国SOM合作设计的作品——金茂大厦的合影。从事规划55年,邢同和参与设计的作品不仅有金茂大厦、上海博物馆、外滩等,还第一个提出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并在上世纪90年代初负责规划了苏州河黄浦区样板段。

  在上海出生、成长的邢同和对苏州河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我出生在浦东新区的三林塘,童年时期,跟着家人搬到苏州河河南路桥北岸的石库门房子居住……”提起苏州河,邢同和不由自主地回忆起童年的生活,小时候在河南路桥堍的天妃宫小学读书,每天要穿越河南路桥,在苏州河边玩耍,曾有过很多梦;读大学时,他经常在苏州河边写生,坐在苏州河的南岸,面对上海大厦、邮政博物馆等优秀历史建筑写生;工作后,他的工作单位就在外滩三号,每天上下班都经过黄浦江、苏州河边……如今,邢同和依然住在苏州河畔的半岛花园小区,每天从19楼的阳台眺望苏州河两岸的风景。

  “过去70多年,自己的生活、事业都离不开苏州河,能为苏州河的规划出力是圆了童年的梦想。”邢同和笑道,他见证了苏州河水从清澈见底到被严重污染再变得清澈,上海市民经历了从讨厌苏州河、逃离苏州河边,到喜欢苏州河,又重新回到苏州河边生活的变化,也是上海发展历史的简述。

  设计样板

  很长时光,苏州河总是天朗气清,在河畔散步是两岸居民的一大享受。上海开埠后,英国划船俱乐部常在苏州河上举办赛艇比赛;1911年建造闸北自来水厂时,英国工程师专门从苏州河11个取水口取出水样化验,结论是苏州河的水质比泰晤士河要干净;进入20世纪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猛,苏州河上船行如织,苏州河畔烟囱林立,机器隆隆……苏州河开始污染了。上世纪50年代末,苏州河的“黑缎带”整天在游来荡去。60年代,走过苏州河,那一股股气味令人作呕,河边的居民打开窗户,只要刮东南风,家里就充满异味臭味。

  “全世界所有的城市,对河道的整治都放到了重要的位置,纽约、伦敦、巴黎都是如此。”回忆起苏州河样板段的规划设计,邢同和滔滔不绝,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负责设计苏州河黄浦区样板段的设计规划,东接黄浦公园,西至河南路桥。经过实地调查研究,他确定把苏州河样板段建设成为以休憩、观光活动为主的休闲性绿带。这一区域结合原有的景观语言和历史元素,赋予不同特色,以高低错落的步行系统相连,使样板段的城市景观自成一体,又为邻近地段的苏州河景观建设设定好起点。

  邢同和表示,苏州河边的三种资源可继续开发。第一是水资源,可形成周边很优美的城市环境。第二种是建筑文化资源,苏州河两岸各类建筑是非常丰富的,如上海大厦、邮政博物馆、河滨大厦、造币厂、四行仓库、华东政法大学等。同时,苏州河上的桥梁文化也可以充分利用,特别是西藏路以东的几座桥更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像钢结构的外白渡桥、浙江路桥分别建于1907年、1908年,是简支梁桁架式钢结构桥,这是当时非常先进的造桥技术。第三是人文资源,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总是和水系连在一起的。百年来,这里有许多人文历史资源可挖掘,需要进行个性化研究。

  “留白”艺术

  傍晚时分,在黄浦区中山东一路外白渡桥附近眺望浦江两岸,陆家嘴群楼和外滩建筑华灯初上,黄昏中天色湛蓝,申城夜色清丽,城市风景分外优美。

  外白渡桥上、圆明园路旁,随处可见正在拍摄婚纱照的新人。如今,苏州河黄浦区段的公共绿地已经成为市民休闲散步、游客欣赏上海夜景的好去处。

  采访邢同和时,“留白”是听到最频繁的词汇之一。邢同和规划样板段时,由乍浦路桥至四川路桥的休憩广场,预留设置“苏州河变清”纪念雕塑。地下已经打好三根桩,一直没有建造。提起这件事,邢同和没有一丝遗憾,在上海,尤其是苏州河、黄浦江两岸的公共空间,很多稀缺资源不可再生。部分区段的更新条件不成熟,就是要“留白”。

  对苏州河两岸未来的发展,邢同和表示,苏州河不仅仅留出连贯的河畔绿带,还应该让这条横穿上海市区的天然水脉——曲曲弯弯的苏州河能多开辟、多增加打通和渗透南北间的绿色通道和成片环境空间,成为上海市区点、线、面结合的美丽绿色打底。

  邢同和表示,有传统文脉的城市才有灵魂,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才有底蕴,有追求的城市才有理想,有对话交流的城市才有未来。

  本报记者 杨玉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专版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11版:综合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家装专版
   第A14版:都市小区
   第A15版:家装专版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公告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广告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广告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专版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新民法谭
   第A28版:新民法谭
   第B01版:广告
   第B02版:广告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广告
   第ZF01版:中缝4-21
懂得“留白” 才能和未来对话
2000“金点子”勾勒大美苏州河
新民晚报要闻A05懂得“留白”
才能和未来对话
2018-09-28 2 2018年09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