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2018年09月2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学习软件的困惑
姜 燕
  姜 燕

  昨天早上看到一则新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日前发布《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对网络成瘾的定义及其诊断标准进行了明确界定。这让我联想起一位朋友最近的吐槽。某天她突然在微信上愤怒地说:“学校怎么用这种APP做作业,这不是把孩子往手机游戏上引吗?”

  她的孩子今年刚读一年级,学校指定一款“一起作业”APP做作业。APP的思想可能是“寓教于乐”,采用了“挑战”“闯关”“勋章”等形式,很多页面也完全按网络游戏的界面来设计,还有一些如“调皮精灵”“地心冒险”的浮标,点进去后可获得奖励或参与活动,虽然奖励的是学习材料等,但操作流程和配乐等与网络游戏几乎没有差别。除此之外,此款APP上还有些课外自学菜单,我感觉游戏的成分远大于学习本身。

  这款APP并非一所学校采用,她的愤怒和质疑我当年也曾经有过。经常使用它来做作业,家长一不小心,孩子的手指就会“滑”到那些特别吸引他的地方,并异常“投入”地学习,让人担心不已。

  青少年网瘾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的发病率是6%,我国比例接近10%。政府有关部门多次指出要警惕青少年过度使用网络,媒体的呼吁也屡屡见诸报端。

  生活在网络社会,很难避免与各种网络产品打交道,让孩子生活在真空中也是不可能的,甚至是不理智的。学校通过一些网络软件完成通知、作业、学习任务,也可以理解和接受。但用于青少年学习的软件,应该功能单一,拒绝掺入游戏色彩。青少年的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力非常有限,应当尽力给他们创造一个纯净的网络环境。而不知这款学习APP是如何混进校门,大行其道?此外,在开发环节上,是否也应有相应的审查部门对学习软件加以审核?从源头上肃清比患上网瘾再去医治,可能要好一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专版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11版:综合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家装专版
   第A14版:都市小区
   第A15版:家装专版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公告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广告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广告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专版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新民法谭
   第A28版:新民法谭
   第B01版:广告
   第B02版:广告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广告
   第ZF01版:中缝4-21
今年入沪首店或达500家
“迷雾”
传统文化驶上 网络“快车道”
学习软件的困惑
广告
广告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8学习软件的困惑 2018-09-28 2 2018年09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