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十九大以来上海创新社会治理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品质
~~~——十九大以来上海创新社会治理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品质
     
2018年11月0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姓满意才是最佳城市温度
——十九大以来上海创新社会治理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品质
潘高峰
虹口区春阳里修缮改造后,外部保留了石库门建筑的风貌,内部调整了使用功能,改善了居住条件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新型行人过街提示系统能自动检测行人闯红灯违法行为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首席记者 潘高峰

  “真是做梦也没想到,我们一家人没有动迁,也能住上新房。以前一家三代挤10多平方米的房子,如今不仅有了独立的房间和客厅,还有了独用的厨房和卫生间。”

  虹口区东余杭路24号居民 陈敏新

  去年“留改拆”改造试点,今年开心搬回。面对焕然一新的“旧居”,家住虹口区东余杭路的陈敏新老人感慨不已。

  在上海,有机的城市更新,正在取代大拆大建式的生硬替换,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旋律”,在不断改善民生的同时,也留住了城市的根与脉,令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去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

  “留改拆”旧居改造、智慧城市建设、限时菜场、“小小区”合并管理……去年以来,尤其是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后,上海铭记总书记的嘱托,特大城市社会治理不断探索前行。在创新各种“绣花”手段的同时,上海也始终把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作为城市治理的核心之道。 

  旧房改造 改善民生保护风貌

  今年初,虹口区春阳里老住户的陶剑斌收到了一份特别的新年“礼物”——改造后的“新家”钥匙。“小别”大半年的老宅,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却又似乎陌生,告别了倒马桶,告别了油腻腻的公用厨房,这辈子终于可以住进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的房子,面积还比过去增加了。70岁的陶剑斌脸上洋溢着笑容。

  旧区改造是改善市民居住条件的重要途径。上海的旧区改造历经了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以“大动迁”和“大拆迁”为主。去年11月,上海市政府印发《坚持留改拆并举、深化城市有机更新,进一步改善市民群众居住条件的若干意见》,明确“十三五”期间实施各类旧住房修缮改造5000万平方米,其中旧住房综合改造1500万平方米,各类里弄房屋修缮改造250万平方米。新一轮改造从“拆改留并举、以拆为主”转为“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对于小里弄、石库门和老弄堂等传承城市记忆的老建筑,应留必留。

  虹口区“春阳里”的改造就是如此。“留房留人”,将居民临时安置,改造完成后再迁回原址。改造后的春阳里,外观留下了老虎窗、红砖外墙等细节并修复原有纹路,内里为每户人家增设了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生活品质大大提升。

  黄浦区“承兴里”石库门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作为首次以“抽户”的方式改造居住密度较高的老旧房屋,抽中的居民通过解除租赁关系的方式搬离,降低居住密度,释放空间面积满足改造需要。

  还有一种模式是“人走房留”,比如黄浦区“福佑”地块,征收后成片保留历史肌理和风貌,并将原有居民住宅改造为商业开发和公共空间。未来,这里将构建慢行系统,开辟公共绿地,老城厢将“变身”连接新天地商务区和外滩金融区的桥梁。

  城市更新 华丽转身“逆生长”

  旧房改造只是城市更新的一面。去年底,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总规要求上海牢牢守住人口规模、建设用地、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四条底线,着力治理“大城市病”,探索超大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途径。

  头顶用地“天花板”,推动城市更新必须告别大拆大建,这是上海超大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一年多来,注重以人为本、品质提升、历史继承的“城市更新上海路径”,带动这座全球城市华丽转身,实现“逆生长”。

  今年5月底,上海长宁区延安西路1262号“上生·新所”正式对外开放。这里曾是“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随着时代变迁,科研功能逐步退化,但园区内的孙科别墅、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等经典老建筑,却是可供开掘的历史文化宝藏。如今,随着总部办公、创意文化、设计师工作室、休闲餐饮等新功能的融入,这片近百年的历史建筑以一种时尚姿态面向世人,丰富了市民生活。

  毗邻上海世博会原址的浦东三林地区,一片正在建设中的楔形绿地渐已呈现“绿肺”轮廓。三林楔形绿地是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八片楔形绿地之一。很难想象,这样一块城市生态绿地,以前竟然是上海外环内最大的“城中村”。从脏乱差到滨江区域的一颗“绿色明珠”,背后体现的是上海城市更新的出发点与归宿:不搞“涂脂抹粉”,而是“雪中送炭”,一切都是为了民生改善、百姓福祉。

  智慧小区 便民利民守护平安

  阳光水岸苑小区,曾是普陀区平安建设的“洼地”。11万平方米的小区,居民入住后一直窃案高发。“几乎每两天就有一起,多的时候一天好几起。”75岁的徐海华老人说起那段日子,颇有些不堪回首,起初他还埋怨儿子“买的不好,乱哄哄”,后来也只能“听天由命”。

  昨天,记者来到这个小区探访时,徐海华却骄傲地告诉记者,“当初买对了。”眼睛看得见的地方,小区人车分流,整洁有序;而在看不见的地方,一整套智能安防设备,正在悄悄守卫社区平安。居委书记俞曙光告诉记者,这一切始于去年小区智能化改造。在白丽派出所社区民警的推动下,去年2月新成立的业委会决定动用房屋维修基金建设智能安防系统,彻底改变小区治安状况。

  这样的变化全市都在发生。今年7月底,上海长宁区春天花园小区发生一起窃案,案值高达百万。警方侦查发现,小偷作案前曾连续3天潜入另一小区虹桥新城“踩点”,却因各类智能防范设施严密,始终无法下手。虹桥新城的智能设备不仅吓跑了小偷,还迅速锁定了他的身份。

  上海超大城市的公共安全防线如何筑牢,智慧城市建设是关键一招。而作为智慧城市的“细胞”,智能小区未来将成为所有市民生活的标配。去年以来,随着上海“城市大脑”建设推进,越来越多的社区安防插上了高科技的翅膀。一个直观的指标,就是各类刑事案件数据的下降。据统计,今年长宁区93.7%的小区已经实现入室盗窃“零发案”。在全市范围内,所有智能化改造的小区,也都实现了“零发案”。

  城市大脑 万千触角无微不至

  安全仅是智慧城市其中一环。现在的上海,大到违法建筑、夜排档等城市管理“顽疾”,小到乱张贴、乱堆物等城市“小病”,在日渐强大的“城市大脑”指挥下,都能得到快速处置。

  在普陀区,55.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9万个小型传感器布下“触角”,全区域、全时段、全要素采集基础数据。“城市大脑”对回传数据实时分析和判断,生成处置流程并派单。居民忘带楼道门锁钥匙,“刷脸”就能轻松开门;窨井盖没盖好,上面的智能芯片会自动报告给管理部门……

  前不久,家住石泉社区的黄阿姨接到一条社区工作人员发来的短信:“黄阿姨,您在家吗?快看看家里煤气关好了没有!”黄阿姨赶紧去厨房一看,果然出了问题:年纪大了忘性也大,锅里煮着东西都不记得了。

  社区工作人员为何能未卜先知?这是街道为“独居老人”推出的“智能五件套”发挥了作用——门磁系统统计门的开合;红外系统识别探测老人活动状态;智能床脚垫监测老人心跳和呼吸频率;无线烟感监测火情;无线可燃气体监测系统检查可能的燃气泄露。

  今年国庆,上海首条“会发光的人行道”惊艳亮相。外滩南京东路与中山东一路交汇处,发光地砖的颜色与行人信号灯颜色同步变化。这套系统不只“颜值”高,还能自动检测行人闯红灯违法行为,并通过LCD屏现场显示和语音警告,同时记录下违法行为,由交警部门事后查证处理。

  交通管理历来是超大城市的管理难点,随着上海交通大整治推进,交通面貌焕然一新,“车让人”蔚然成风。上海警方在非现场执法上下了大力气,通过“超级电子警察”“声呐电子警察”“桥梁称重系统”等一整套智能设备的改造升级,“警不在法也在”的氛围逐渐形成。

  基层治理 共建共治方能共享

  “说来真的难以相信,自己也能进区政府常务会议会场,参与到政府决策的环节中。”近日,首次作为“利益相关方”列席区政府常务会议并发言,上海颐和苑老年服务中心负责人周保云十分激动。“如此重要的政府会议向群众敞开大门,不仅让决策更科学民主公开,也展现了政府的自信和底气。”

  “利益相关方”列席政府会议,是增强政府决策透明度、强化公众参与的重要举措。公众参与感强,主人翁意识也会增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才能形成。

  首创于浦东的“限时菜场”就是一个生动案例。清晨5点半,2辆装满新鲜食材的货车就会停在金松路迎春路路口附近。很快,街角的空地上,几十个方形空菜筐被摞成平台,摆上品种丰富的菜品——“限时菜场”又开始了新一天的营业。

  利用社区附近的空地拐角、闲置场地,浦东如今已开出了37处限时菜场,既解决了“马路菜场”安全不可溯的顽症,又为满足居民买菜需求探出了一条新路子。

  “限时菜场”不是想开就开,必须征询居民意见,选点没有问题,才能够“上马路”。据浦东新区商务委介绍,“限时菜场”是利用公共空间在指定地点设置、限定时间经营、按规定品种销售,由政府给予特许的一种新模式。如今,“限时菜场”在静安、闵行等区也复制出了21家,受到居民普遍欢迎。

  不只鼓励群众参与,也对标最好,主动下沉“找差距”。去年以来,上海在全市启动大调研,聚焦治理“难点”,破解民生“痛点”,疏解政策“堵点”。其中“老破小”小区物业治理难题,由于诉求多元、利益复杂,成为基层群众反映强烈、屡治难愈的顽疾。

  虹口区欧阳路街道办事处主任许勤在走访几百户居民后,提出对部分规模小、区位相邻的“小小区”进行合并,小区管理共享,规模效应使物业公司盈利、管理水平提升,小区品质环境改善,获得了群众称赞。

  引入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也是发展趋势。浦东新区塘桥街道的怡东花园小区一直以来因邻里沟通少,社区认同感参与度低,基层治理无法深入。今年初,塘桥街道改变以往购买服务围绕“职能部门转”的做法,而是搭建对接平台,让社会组织服务“围绕居民转”。

  通过党代会、社代会、城运中心、塘桥热线等渠道,让居民区“点项目”“提菜单”,并梳理出物业服务、垃圾分类、美丽家园、心理健康、绿色环保等7大类最受居民欢迎的服务项目。随后,街道公开向社会组织招投标,最终引入东方调解中心、幸福家庭服务中心等8家社会组织,受到了居民衷心点赞。塘桥街道怡东居民区书记丁海敏介绍,“尤其是周末邀请著名儿童教育学家来小区开讲‘儿童行为能力与家庭辅导’、组织开展亲子爱牙体验活动等,积累了一大波年轻居民粉丝。”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第A03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第A04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第A05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第A06版:共享进博会
   第A07版:共享进博会
   第A08版:共享进博会
   第A09版:共享进博会
   第A10版:共享进博会
   第A11版:共享进博会
   第A12版:共享进博会
   第A13版:共享进博会
   第A14版:共享进博会
   第A15版:共享进博会
   第A16版:要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综合新闻·国际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康健园
   第A24版:要闻
百姓满意才是最佳城市温度
本报信息
新民晚报要闻A16百姓满意才是最佳城市温度 2018-11-05 2 2018年11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