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体育/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本报记者专访中国女篮国青队主帅丛学娣
     
2018年11月0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昔日霸王花 今朝育新苗
——本报记者专访中国女篮国青队主帅丛学娣
李元春
■ 中国女篮国青队亚青赛夺冠 图 TP
■ 丛学娣参加洛杉矶奥运会 图 TP
■ 丛学娣在亚青赛场 图 TP
■ 丛学娣(右)悉心指导国青球员 李元春 摄
  11月3日晚,U18女篮亚青赛决赛,中国国青队以89比76战胜日本队夺冠,这也是主教练丛学娣带队夺得的亚青赛三连冠。

  作为昔日中国女篮的霸王花,丛学娣的名字曾响彻世界篮坛,奥运亚军的光环至今闪耀。退役后,执教过专业队,建起了俱乐部,但是这几年,她却一心扎根国青女篮,她的愿望也很朴素:为中国女篮培养一些好苗子。

  出征亚青赛之前,在秦皇岛中国足球学校训练基地,丛学娣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接手国青队5年来的苦辣酸甜,她一一道来。

  育苗 年年长期集训

  时间过得真快,从2014年接手国青队到现在,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国青队两年一批,现在已经是丛学娣接手的第三批。

  其实接手国青队,也是机缘巧合。“在接手国青队之前,当时已经不想做教练了,太累。”丛学娣回忆说,那时她已经从上海女篮主教练位置上退下来许久,至于为何不干了,是因为身心俱疲。 “那时上海女篮没钱也没外援,队员打联赛也没多大动力——你练了几个月,一打联赛都是有外援的对手,总是胜少负多,久而久之心气都没了。”虽然走上篮球这条路后吃的苦已经不计其数,但第二次执教上海女篮的那段日子,却是最难熬的。“队员练得那么辛苦,到了场上却没什么回报,成绩差,奖金少,都白辛苦了。我做队员的思想工作也太辛苦,所以就提出不干了。”

  辞去主教练后,丛学娣在市体育局下属的备战办工作,成了“上班族”,也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家人,总算过了两年轻松日子。但是,丛学娣的心思,一直没有离开过篮球,后来篮管中心副主任胡加时找到她,希望她能去执教国青队。“当时胡主任说,这个工作需要长期集训,问我是否愿意,我就说要考虑考虑,因为要听取家里的意见。”丛学娣说:“毕竟那时公公婆婆年纪都大了需要人照顾,而且还要和老公长期分居也怕他有意见。没想到家人都比较支持,正好儿子也去美国读大学了,既然家里牵挂比较少,那我就重新出山带队了,就这样一带这么多年。”

  执教国青队,也让丛学娣成了“候鸟”,每年基本上都是冬训结束后,快过年了才能回上海。“今年情况还好,11月份打完亚青赛,可能队伍就先解散了。但之前几年,球队每年都要冬训,一年在上海也就待两个月。有两年甚至正月初八就开始集训,陪家人的时间就更少了。”

  痛心 后备力量欠缺

  在国青队主教练位置上,丛学娣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女篮后备力量的窘境:“很难想象,在U18这个年龄段,以全国女篮各俱乐部梯队为选材基础,居然选不出完全合格的12名球员。实在是无人可选。”

  丛学娣说,篮协组建U18国青队,是为了征战国际篮联U系列比赛,队员大部分都是2000年出生的,而这是个比较尴尬的年龄段,因为不是全运会适龄球员。

  众所周知,女篮队员的培养主要按全运会周期制定计划,所以那些非全运会适龄球员都不大受待见,这也造成了2000年出生的球员少之又少,也给丛学娣的国青队选材造成了很大困难。“选人时我基本上都看过了,连高中生都看过了,也有一些学生来试训过,练了几堂课之后发现实在是跟不上,就让她们回去了。”丛学娣无奈地说。

  可供选择的人少,偏偏队员的流动性却很大,这让丛学娣的训练计划,经常被迫改变。“这拨人从去年11月份开始集训,陆陆续续来了又走,真正从11月份留到现在的,一共只有三个人,朱丹丹、陈明伶和李炳臻,后面晚一个月来的就是‘001’。”丛学娣所说的“001”叫李煜彦,她来自没有职业队的重庆,几乎没有任何大赛经验。“但相对来说她条件还可以,本人训练也比较努力,所以就选进来了。”

  此前国庆期间,国青队备战亚青赛时,居然一共只有9名队员,以至于打全场对抗赛时,只能让队里的男科研教练上场顶替。“缺的3个队员中,有一个在国家队还没回来,有两个考到了北师大,现在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去了。”丛学娣解释说。

  心愿 培养更多国手

  1993年,丛学娣退役当年就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篮球俱乐部;1995年,她在上海女篮处于低谷时首次执掌帅印,一干就是7年;2005年,她又在上海女篮需要时临危受命,一干就是6年……丛学娣已经退役25年了,但她的全部精力还在女篮工作上。她的心愿,就是能为国家多培养一些国手。

  扎根国青队5年,丛学娣在贫瘠的土壤上默默耕耘着。如今的中国女篮,有4名丛学娣的国青弟子——第一批的黄思静,第二批的李月汝、韩旭和李缘,这些人都成了国家队未来的希望。

  “第一年带黄思静,她打完2014年亚青赛就上国家队了,世青赛就没和我们打;第二拨人上去的比较多一点,像李月汝、韩旭、李缘等,李月汝也是亚青赛打完就上国家队了;这次亚青赛之前,李缘也已经上调到国家队,但现在实在是没人了,只能把她召回来顶一顶。” 前两批国青队,丛学娣都带队拿了亚青赛冠军和世青赛第七,对于自己带的这三批国青队,她也是如数家珍,“第一批条件最差,个子都是很矮的,没有想到能打进世青赛前八,当时还赢了西班牙队;第二批有点儿可惜,如果李月汝不上调到国家队打亚锦赛,那届世青赛我们成绩应该会更好一些,但还是以国家队需要为重吧;这一批身体条件还可以,但是基本功欠佳,还得好好雕琢。”

  中国女篮何时能重现1992年时的风光?丛学娣说:“只有真正安心搞好青训,把女篮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做扎实,中国女篮才有重现辉煌的那一天。” 

  本报记者 李元春 

  丛学娣小档案

  出生于1963年。身高1.66米,1981年进入上海青年队,前中国女篮主力控卫,曾参加过1984年洛杉矶、1988年首尔(汉城)、1992年巴塞罗那三届奥运会,获得巴塞罗那奥运会女篮亚军,1999年被选为“新中国篮球运动员50杰”之一。

  1995年至2002年,曾担任上海女篮主教练,率队获得1996年乙级联赛冠军,重返甲级联赛。1997年在上海举行的第8届全运会上,率上海女篮获得季军。2005年至2011年,再度担任上海女篮主教练。2014年至今,担任中国国家青年女篮主教练,三次获得亚青赛冠军,两次获得世青赛第七。

  记者手记

  1.66米的“小巨人”

  说起丛学娣,年轻的球迷也许有些陌生,但是当年她代表中国女篮取得的赫赫战绩,永远不会被遗忘: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女篮异军突起获得亚军,至今仍是中国篮球在世界大赛上的最佳战绩,而身为奥运三朝元老的丛学娣,就是这一奇迹的缔造者之一。

  应该说,上海为中国篮球贡献了两位巨人,一位是身高2.26米的姚明,另一位就是仅有1.66米的丛学娣。论身高,很少有人会觉得她可以在篮球场上出人头地,实际上当初因为身材矮小,她曾一度被拒于篮球大门之外。但这个勤奋的“小个子”从不轻言放弃,在持续不断的刻苦训练之下,她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篮球梦,还成为中国女篮历史上最优秀的后卫之一,最终率领中国女篮登上了奥运会亚军领奖台,为中国篮球谱写了一段传奇佳话。

  经历过辉煌,也耐得住寂寞。如今,丛学娣常年蛰伏在秦皇岛中国足球学校训练基地,悉心为中国女篮的后备力量添砖加瓦。她深知,只有扎扎实实做好青训工作,中国篮球才可能有光明的未来,为此,她愿意成为身先士卒的一份子。

  如今在国青队训练场上,丛学娣仍然是个子最矮小的那一个,但是在一批批她带过的队员心目中,她的形象却是最高大的。因为丛学娣一直在通过身体力行,让这些孩子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只要坚持不懈,努力总有回报。 李元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第A03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第A04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第A05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第A06版:共享进博会
   第A07版:共享进博会
   第A08版:共享进博会
   第A09版:共享进博会
   第A10版:共享进博会
   第A11版:共享进博会
   第A12版:共享进博会
   第A13版:共享进博会
   第A14版:共享进博会
   第A15版:共享进博会
   第A16版:要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综合新闻·国际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康健园
   第A24版:要闻
昔日霸王花 今朝育新苗
新民晚报体育/文体新闻A20昔日霸王花 今朝育新苗 2018-11-05 2 2018年11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