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从课堂到课外
“中国教授开的课很开放,课堂上学生老师一直在互动。”这是来自波士顿美国东北大学学生埃莉诺的第一感觉。这名意大利女孩选修的是复旦管理学院的营销课程。有一次在课堂上,讨论肯德基、麦当劳中国本土营销时,埃莉诺和复旦同学们争论起来。后来她恍然大悟:原来,同样是肯德基、麦当劳,在中国和美国经营策略完全不同,中国有自己的国情。
还有一次,埃莉诺去听潘天舒教授开的“中国历史和文化”课。没想到,潘教授把他们领到了一家农贸市场,她第一次看到了活蹦乱跳的鸡鸭,“我因此了解了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埃莉诺说,“美国的食品超市里是看不见活物的。”
来自威登堡大学的本科生莱恩是个美国小伙子,在“中国金融市场”课上,从小接受美国教育的他,听到了“从未听过的中国观点”。莱恩向老师询问未来中国金融市场的问题时,老师没有马上给他答案,而是要他回去自己思考,还告诉他,“即使你本周末要走了也没关系,今后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继续讨论。”莱恩说,中国教授如此敬业,让他很感动。
还想再来中国上学
伊莎贝拉来自美国偏僻的明尼苏达,就读于著名的卫斯理学院。她一直着迷于中文,所以来到复旦选择学习语言。这个美国女孩最兴奋的是,这回学习中文不仅仅是课程上的死记硬背,中国老师教他们剪纸、做中国结、参观历史博物馆,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实用汉语。在端午节,伊莎贝拉还吃了粽子,她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我记住这个词了——‘粽子’,真好吃。”在伊莎贝拉的家乡,有一个规模不大的“中国城”,她准备学好中文后,回去为当地的华人服务。
当被问及5周课程的感觉时,几名外国名校学生都不假思索地回答“精彩”“受用”,并表示“还想来中国,还想来中国的大学听课”。
要用开放模式教学
复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刘永涛说,开设面向全世界学生的暑期课程,是国际一流大学的通行做法,有助于提升大学的国际化水平。对于开设暑期课程的大学来说,也是展示教学实力的一种方式。复旦的暑期课程,让外国学生通过开放的课堂,彼此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这从一个方面证明,中国的大学可以吸引世界一流的学生。
如果有一天,我们大学对待自己的学生,也能像对待国际学生一样,用一种完全开放的模式去教学,那么,我们的大学离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就不再是遥不可及了。
本报记者 张炯强 实习生 傅晓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