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癌色变
每天98例死亡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的肿瘤登记数据表明:目前,全市每年新诊断恶性肿瘤病例5.4万例,发病率为390/10万,平均每天新发149例恶性肿瘤。
每年因恶性肿瘤死亡3.6万人,死亡率为258/10万,平均每天98人因恶性肿瘤而导致死亡,是本市居民的第二位死因,已与首位死因心脑血管疾病所占的比例相当。
上海恶性肿瘤的总体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当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2/3到3/4,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中等水平,在我国处于较高水平。
全市现有存活的恶性肿瘤病人25万,患病率超过1%,即每100个上海居民中就有1个是恶性肿瘤患者。
肿瘤登记
国内最大登记点
攻克癌症是人类的愿望。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能够掌握一个地区连续性癌症的流行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癌症防治策略,因时制宜决定癌症防治重点,对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能起到关键性作用。
仲伟鉴介绍说,上述的数据,依赖于本市肿瘤报告登记制度。全市200多家有资质诊断肿瘤的医疗机构,一旦诊断出肿瘤必须报各区疾控中心,由区疾控中心再报市疾控中心登记。
20世纪70年代,上海首次掌握了市区的癌症发病死亡情况,是国内较早获得全人群癌症发病数据的地区。21世纪初,本市的监测范围扩大到郊区,从而掌握了全上海的癌症发病、死亡和现患情况,上海市成为国内最大的肿瘤登记点。这些宝贵的癌症流行病学数据成为了上海肿瘤防治的有力保证。
肿瘤谱变化
肺、胃、肝变成肺、乳腺、大肠
有赖于本市肿瘤报告登记随访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从1973年至今,市区连续性癌症发病死亡数据显示,近40年来,本市的癌症瘤谱在不断地变化更替,这种变化指导着本市政府和卫生系统利用有限的资源,有重点地开展癌症防治工作,
男性
肺癌超越胃癌遥遥领先
胃癌自70年代由发病和死亡的第1位降至第2位并保持至今,与之形成更替的是肺癌,且40年来迅速上升,已经遥遥领先于胃癌。
肝癌、膀胱癌、淋巴瘤、胰腺癌和脑癌顺位基本稳定。食管癌和大肠癌经过长期的稳定,在21世纪初呈现较大变化,前者下降、后者则上升。白血病和鼻咽癌逐步下降,前列腺癌和肾癌上升迅速。
女性
乳腺癌、肺癌分别居首位
上世纪70年代,胃癌是上海女性发病和死亡的首位恶性肿瘤。宫颈癌是发病的第2位、死亡的第7位,却很快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
21世纪初,胃癌已成发病第4位、死亡第3位,宫颈癌更是经有效控制而下降至发病和死亡的第13位。相比较而言,肺癌、乳腺癌、大肠癌则持续上升,乳腺癌成为发病的首位,肺癌成为死亡的首位,大肠癌正好同时是发病和死亡的第2位,因此这三大癌症成为女性肿瘤防治的重中之重。肝癌、卵巢癌则基本稳定,食管癌迅速下降,甲状腺癌发病上升显著、死亡却基本稳定,白血病缓步下降,胰腺癌、脑癌缓步上升,胆囊癌则上升显著。
全人群
西化生活决定了癌症特点
综合而言,目前,传统的肺、胃、肝危害上海居民的三大癌症,已被肺、乳腺、大肠所取代,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情况比较相似。
在我国大多数地区,目前的前三位癌症负担仍是肺、胃、肝。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西方化是上海癌症负担加重和癌症瘤谱变化的最重要原因。 本报记者 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