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内医学界就致力于研发心脏病的微创诊疗技术的实践,把内科射频消融与外科胸腔镜技术融合,开创内外科联合处理房颤的新局面。
房颤的危害有哪些?
据统计,我国目前房颤患者共约500万人。房颤的危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危害是房颤所致卒中的死亡率、致残率远高于非房颤患者。从国内相关研究公布的数据来看,房颤患者中风发生率是无房颤患者的5倍,经常导致患者口角歪斜、半身不遂,严重者甚至死亡。房颤所致的脑中风患者在一年内的死亡率高达50%,严重致残率超过70%。即使侥幸没有中风,房颤发作时心慌、胸闷、头晕疲乏、晕厥等症状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眼下正值春夏之交,中老年朋友如果无法对气温骤然升高适应,极易诱发房颤等心律失常疾病。患者常常会感到心慌、乏力、气短、头晕,有持续性的,有阵发性的。发作时可伴有胸闷,喘憋,烦躁失眠等症状。部分患者无任何症状,就是感觉心跳不规律,突然跳得很快或很慢。症状严重时会表现为心前区剧烈疼痛、抽搐、晕厥及猝死。可以说,我国房颤的防治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局面,这丝毫不亚于冠心病、高血压等中老年疾病。
房颤有办法治愈吗?
治疗房颤的基本目标有两类,一是使患者恢复正常的心率,二是起到抗凝的作用,以防形成血栓而危害到大脑等重要人体器官。
传统认为,服用阿司匹林、法华林等心血管药物能够起到一定的抗凝作用。但据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阿司匹林虽然使用方便,但对于房颤患者预防中风方面却收效甚微,其副作用往往又不可预测。实际上,药物治疗作为一种基础治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症状、减少房颤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但不可能根治疾病。到目前为止,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房颤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相比传统治疗方法,腔镜下治疗心律失常在医学界是一个新的发展,这种方法采用后入式胸腔镜下治疗房颤,尤其是心律失常中最常见也是治疗风险最大的孤立性房颤,采用了前沿的腔镜技术,结合新型的后入式手术切口路径,将胸外和心内两个不同学科领域的技术进行融合,使医生在手术中更为全面准确地观察心脏病变的位置,可起到创伤小、恢复快的效果,是医生目前主选的方式之一!
良好生活习惯有助治疗疾病
须提醒广大中老年朋友尤其是房颤患者,除了正确选择医疗技术,平时不经意的生活习惯也会对心律的改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房颤患者预防中风也十分重要。
在饮食方面,尽量不吃诸如动物内脏、动物油、肥肉、蛋黄、螃蟹、鱼子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烟酒、浓茶、咖啡及辛辣调味品等会刺激心脏和血管,也需要戒食。另外,饮食不宜过饱,因为这样会加重心脏负担,进而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富含维生素及钙、磷的食物,有益于维持心肌的营养和脂类代谢,因此建议多摄入新鲜蔬菜及水果,以供给维生素及无机盐,同时还可防止大便干燥。
适度健身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患病几率。中老年朋友可进行一些如散步,“护心保健操”等轻松愉快又不至于增加心脏负担的全身性活动。随季节、气候变化调节生活起居,预防感冒,以免加重病情。有血栓的病人要注意防止突然用力地剧烈咳嗽,减少血栓脱落的机会。
保持正常心律最忌五个“贪”:饱、快、玩、功、凉,只要广大中老年朋友能够维持良好的生活节奏,定期进行心脏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房颤和脑中风的威胁便会大大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