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水泥森林里,寂寞的都市人,选择一个释放出口:为头脑充电,为身体加油。
精彩就在身边。
户外徒步篇 生活在当下
在上海的户外徒步圈里,赵一君名声在外。这个“女中豪杰”,写得一手好游记,拍得一手好照片。更难得的是,胆大心细体力好。她的足迹,从伊朗,到北美,走遍全球。
赵一君喜欢徒步旅行,已有很多年。但她一直单打独斗,直到三年前,才正式入了圈子。在飞思拓户外俱乐部,徒步、骑行、野营,每个板块都分得非常细致。“我走的是交叉路线,什么都涉及。”“虐线”是圈内行话,说的是“自虐路线”。赵一君两年前走了一条中国最艰苦的线路之一——鳌山到太白山的连穿。“这是秦岭淮河的分界线。有意思的是,左面的水系都流向黄河流域,右面的水系都归入长江流域。”
这条线路,走了整整6天6夜。没有手机信号,没有GPS导航,每天走上10个小时,总长约178公里。“睡觉就搭个帐篷,随处还能看到前人的尸骨。”十个疯狂的驴友,加上一个向导、两个挑夫,完成了这次艰难的行程。“刚加入俱乐部时,我的体力在女生中属于中等偏下。到了那次‘连穿’,9个男生1个女生,我一直都是走在最前面的那一个。”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从事行政工作的赵一君,每年寒暑假都在奔走。在路上的日子,她有何体悟?“以前,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你。无论是从朋友这里、父母这里听说什么,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你的心情和思想,你会去莫名羡慕别人的状态。但现在走了那么多地方,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也许是离你自己的现实距离几万公里的世界,你会豁然开朗:其实只有一种状态是最好的,那就是自己当下的状态。”
今年暑假,赵一君又将上路,新一站:肯尼亚,乞力马扎罗。
瑜珈篇 与自己对话
七年前,芦宁“触电”瑜珈。这个从小对运动没什么兴趣的女孩,第一次走进瑜珈课堂,便觉得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很安静的运动过程,听到的是自己的呼吸声。但在这种沉静中,却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去认识你自己的身体,去打开自己的身体。”
不似以往,芦宁对瑜珈的热情,没有来得快、去得快。在韩国船运物流公司工作的她,虽工作繁忙,却能够保证每周至少练习四次。最长一次“间断”,是因为右腿骨折。“在家里呆了三个月,不能练瑜珈,浑身痒痒,我只能做做呼吸练习和简单的上肢运动。瑜珈会让人上瘾。”初级阶段,大多数人会执着于体位,高难度的拗造型是目标。“看到练习时间比自己久,韧带比自己好的,就拼命想突破自己的极限,这样很容易练伤。”
时间长了,内心的变化便慢慢显现出来。“练习瑜珈的过程,就是和自己对话的过程。不要去考虑任何参照物,你的过去和你的现在是所有的比对。”身边的人发现,芦宁的体型变了,体质变了,性格也变了,“办公室里人人都感冒,就我一个人没有感冒。晚上睡觉特别香甜。体重没有太多变化,但大家都说体型更好了。最难得的是,工作中我能更长时间保持专注去做某一件事情。”瑜珈的好处,潜移默化地渗透生活。
在繁杂世界里,这是一处心灵的庇护地,“有人说,练瑜珈的人永远年轻,我相信。”心若是年轻,你岂会轻易老去?
跳舞篇 舞的是心灵
李芮是个活泼外向的女孩。工作三年,她的舞龄和工龄一样长。按照她的说法,迷上舞蹈,纯属意外。
自称从小就没有什么乐感的她平时很少去舞厅,泡吧也只爱安静的静吧。万不得已被人拖去蹦迪,也只作“壁花小姐”。
真正接触拉丁风格的萨莎,是工作后开始去健身房的故事。第一堂课,教练说:“什么个性的人便能跳出什么味道的萨莎。”自由、随意,舞步变化多样是萨莎的最大特点。随着它热情奔放的音乐舞动,不知不觉中,身体多余的热量就燃烧殆尽了。
抬手、扭胯、转身……镜中的自己看上去似乎有些不同。下巴微微收起,一抹骄傲的笑容浮现在脸上,一节舞蹈课之后,除了收获大汗淋漓的健身快乐,更神奇的是,整个人都变得容光焕发、神采奕奕。李芮说,跳舞,健的不只是身体,还有情绪和心灵。
如今,不仅仅满足在健身房里的群体习舞,只要有空,她就会去静安寺附近的一家专业舞蹈培训机构学跳各种类型的舞蹈。在去年单位的年会上,她还以一支独舞艳惊四座。
李芮说,自己已习惯在舞动中释放压力。舞蹈挖掘出另一个自己——那些隐蔽在个性深处的性感。她说:“跳舞让我变得充满自信。这是其他运动都无法带来的。”
路跑篇 跑并快乐着
一双合适的跑鞋,一套轻便的运动服,这些是齐银良旅行箱中的固定用品。从事航运贸易工作,自己创办了航运界网,出差到全国各地,再忙再累,他唯一不忘的,就是在陌生的城市跑上几公里。打开他的微博,几乎就像是在阅读一份路跑记录,海南的滨海大道、武汉东湖、北京奥体森林公园……不同的环境、相同的跑步,带来的是不同的感觉。
以奔跑的方式与自己独处,摒弃所有杂念,倾听内心和自己的对话。曾经被认为枯燥无味的路跑在沉浸其中后,让齐银良找到了乐趣。在他看来,路跑是考验耐力、意志的运动,是对身心的双重磨砺。不断克服自我极限,身体的疲劳最终会转化成内心的喜悦,一次次地将自己推向极限,这就是跑步的精髓所在。3公里、5公里、10公里、半程马拉松,爱上路跑不到两年时间,跑动距离的变化,让他格外有成就感。
去过不少地方,齐银良说,自己很羡慕纽约、悉尼、伦敦等大城市。在那里,不论清晨、黄昏,路跑者的身影永远是城市中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奔跑如今已成为齐银良的一种思考方式。在家的日子,每隔三天,他就会出去跑上一圈。晚上9时,从外滩的家一直跑到南浦大桥下然后再折返。跑步时,他会沉浸到自己的世界,平时嘈杂的城市突然安静下来,只听到耳边风声和自己呼吸的声音。“那一刻,感觉自己与这座城市成了最亲密的朋友,人与自然突然回到了某种和谐的状态。”他说,透过路跑,他找到了理解一座城市、感受一座城市的新方式。
本报记者 华心怡 厉苒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