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5月0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隐私不隐
郁晶陶
  郁晶陶

  现在,一天里接到几个推销电话,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目的都是从你的口袋里掏出钱来。被骚扰肯定不算愉快,偏偏,有些推销电话还能准确报出你的姓氏或姓名,那就更让人不快加不安了。这意味着,个人信息被泄露了。

  现下,要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似乎越来越难。买个房,马上有装修公司找上门;生个娃,奶粉、保险、宝宝摄影就追踪而至……生活所需而提供的个人信息,却可能被“明码标价”拿来买卖。至于手机软件、网络页面中隐含的信息搜集程序,也在泄露着习惯、喜好、偏向的蛛丝马迹。

  不过,也有这样一种矛盾:很多人一边忧虑个人信息泄露,一边却“习惯性”地透露着个人生活。无论吃饭、看电影、唱卡拉OK,都要在微博上“签到”一下,上传一张照片,“艾特”一圈朋友。现代人,既有自闭倾向,又渴望被关注。谁会关注?除了家人朋友,还有热衷搜集市场信息的商家,或许,还有一些心怀叵测的“有心人”。

  社交网络,可以说是一种半公共场所,人们可以想说就说,也可以想不听就不听。而现实的公共场所,也有人想说就说,更多人是想不听却还得听。在封闭的公交、地铁车厢内大声聊天、打电话的人,大概是在陌生人面前反而少了顾忌,说起个人隐私来毫不避讳。

  曾在车厢内听后排的一位女士打电话,不是我想听,而是她哀怨的话语偏要清晰地钻到耳朵里来。听了几句,电话对面仿佛是个算命师,这位女士正在控诉其服务质量。然而,等我瞌睡几分钟后醒来,她已向对方连连道歉,眼看要再送一笔生意上门了。错过了神奇的态度转变过程,我显然睡得不是时候。

  可惜,这样的例子毕竟是少数,“旁听”的经历多半是痛苦难耐的。毕竟主题是于己无关、平淡无奇的生活琐事。只是奇怪,拥挤嘈杂的车厢,并非理想的交谈场所,更有大量围观群众,哪里来的谈兴?

  隐私不隐,我想到的,是公与私的角色分配。个人信息安全,需要每个人注意保护,更需法律法规、监管部门等公共力量界定、介入。而个人隐私在公共场所的“过度展示”,则需公共规则的制定、认同与遵守。公与私,各守其责,方为恰如其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农夫山泉公告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早间点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健康大讲堂/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B04版:新民健康大讲堂/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B06版:新民健康大讲堂/康健园
   第B07版:康健园/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B08版:新民健康大讲堂/康健园
   第B09版:运动汇
   第B10版:热点聚焦/运动汇
   第B11版:2013·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活力上海专刊
   第B12版:时尚先锋/运动汇
   第B13版:运动汇/域外传真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小字典里藏着大问题
“中国大妈”无关华尔街
食品追溯制应尽早覆盖所有市场
隐私不隐
“画饼”
网络与现实渐行渐远?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3隐私不隐 2013-05-06 2 2013年05月0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