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上海电机学院,2004年才晋升本科的高校,连续多年就业率名列全市高校前茅,截至目前本科生签约率达53%。是什么让这些四年前以平平分数考取普通大学的学子们,走出校门时变成求职场上的“香饽饽”?
知名企业来“点将”
一个班41个同学,半数以上都在搞科技创新,申请专利22项,已经获得专利授权15项……上海电机学院有个远近闻名的“科创班”。每年暑假,班里同学不是孵在学校里做实验搞发明,就是深入企业磨练技术寻找创新灵感。被同学们称为“科创达人”的袁龙生,曾是科创班的一位毕业生,毕业时一投简历就被大型企业挑走了。
2008年开始,学校特辟“实验区”——将机械设计制造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列为首批试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考试考核都做了开拓性探索。电气学院院长刘军告诉记者,像袁龙生这样的学生在试点班不是个案,通过特殊的培养模式,班级40位学生中有30多人拥有个人专利,就业率达到100%,多家知名企业早早登门点将……
其实,试点班最初并非“尖子班”,入校平均分比最高分班级整整地低了14分。为使“科创班”课程更适应企业需求,学校邀请十多家大型企业的技术副总和车间主任,梳理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重新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积极培养技术性本科人才。与普通班相比,试点班理论教学环节少了16个学时,专业课少了188个学时,“少掉”的学时补在了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中。去年开始,学校启动新一轮的技术本科实验区专业试点,软件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纷纷加入技术性本科人才培养“特区”。
鼓励教师去“学艺”
“教师队伍是学校办出特色的首要条件。”校长夏建国认为,对于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结构型”教师才能胜任技术教育的教育教学任务。
2007年起,学校每年拿出100多万元的专项经费,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挂职一到两年,让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的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参加挂职的青年教师,不仅工资奖金一分不少,学校还拿出专项经费作为挂职津贴,同时将挂职与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有机结合,解除教师“学艺”的后顾之忧。目前,上海电机学院的“双结构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以上。
“进了企业才知道大学工科教材内容比企业现行技术落后至少5年。”每逢寒暑假,上海电机学院大锻件学科带头人任运来教授都不得闲,他的第二张名片是上海重型机器厂的副总工程师。“走下讲台,换上工装,蹲在炙热的熔炉旁,穿梭在忙碌的车间里,才真正通晓工程一线的生产设备,了解市场对人才的真正需求,教学生、做课题时都更有底气了。”
校长校友双推介
对比往年,今年毕业生增多,企业岗位减少,就业形势相对紧张。学校发动校友资源,在日前举行的春季毕业生招聘会上,专门吸引众多校友企业回母校挑选优秀的学弟学妹。
今年上海电机学院有3300多名毕业生面临就业,除了邀请校友企业,学校还借助地处临港新城的优势,邀请企业前来招聘,因为外地学生在临港工作5年就有机会落户,还可能以优惠价格得到双限房。同时,校长每月带队深入企业调研,吸引专业对口的企业来校招聘,更将许多优秀毕业生推介到企业急需的生产一线去。学生处副处长姚伟春指出,有了校长校友双推介,三四月份以来,毕业生的签约率大幅提高。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