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家妞,西家娃,采回了榆钱过家家,一串串,一把把……妈妈要做饭,让我去采它,榆钱饭榆钱饭,尝一口永远不忘它。”这是程琳唱的《采榆钱》。歌里唱的榆钱饭,其实就是刘绍棠笔下的《榆钱饭》,也是春天里最香甜的一道养生菜——粉蒸榆钱。
去菜市场的路上,看到路边卖榆钱的农妇,满满一竹篮榆钱儿,都是新鲜货色,片片鲜翠欲滴,我蹲下身随手捧起一蓬,农妇一边用袋子给我装,一边说:“一树榆钱半月粮,它可生吃、熬粥、粉蒸、开汤、肉炒、包饺子,我家男人是个土中医,他说榆钱清心降火,健脾安神,止咳化痰,治失眠,助消化,妇女小孩多吃蛮好的。”我一个劲地点头,知道她没一点虚假广告,脑海里尽是儿时吃粉蒸榆钱的情景:那时,母亲任教的学校
里有一棵大榆树,一到清明前后,榆树的枝枝条条挂满了一串串“铜钱”,
因模样儿长得太像古币铜钱,所以都叫它榆钱,但它水嫩嫩的翠绿,女教师们见了,蠢蠢欲动,架梯子,一枝枝折下,捋榆钱儿,洗净,备淀粉,刷锅,生火,扑粉,下蒸锅,几分钟光景就可出锅撒调料吃了。什么叫津津有味?吃粉蒸榆钱呀。
刘绍棠说了:“九成榆钱儿搅和一成玉米面,上屉锅里蒸,水一开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火就够火候儿。”所以,粉蒸榆钱的含水量、扑粉量、蒸制时间颇有讲究,扑粉得表皮略带水分,再将玉米粉撒在榆钱上,拌匀,颗颗裹满淀粉,但不宜过厚,若扑粉多,成菜干硬,榆钱色泽就不能显山露水;若扑粉过少,成菜粘连成团,又没了粉蒸菜的特色。粉蒸菜要的就是半透明状。主料备好了,备配料,即蒜泥、精盐、香油、味精、花椒、辣椒油适量。
接下,坐蒸锅,放水烧沸,为不粘锅,直接在盘底撒一点没拌淀粉的榆钱垫底,再倒入扑了粉的榆钱在上,然后,大火蒸3分钟,揭锅盖,用筷子翻一遍榆钱,不然,表层熟透,下层半熟,再合锅盖蒸约2分钟,待充分蒸透,才关火,出锅;另用炒锅熟麻油,浇在热腾腾的粉蒸榆钱上,这时,蒜泥、精盐、味精、花椒放一个碗里,用适量凉开水调均,泼上蒸菜,搅拌。一盘黄黄白白的粉蒸榆钱,煞是好看。那个香,尽可使劲地闻。
夹一筷入口,嫩脆甜糯,虽没泡上《榆钱饭》里“隔年的老腌汤”,但味道口感称得上“春天一鲜”。据说,吃了榆钱,你的日子就有“余钱”了,多好的寓意啊。一家子吃着吃着,就看到了日后的余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