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夏,胡也频、丁玲同沈从文在黄浦江畔相聚。他们经过商量,决定租用上海萨坡赛路204号(今淡水路280号),一起创办红黑出版处。
至于红黑出版处的筹划过程,《丁玲谈早年生活二三事》提及:“这时,正好胡也频的父亲来上海,带了一千元钱来,是一笔卖房子钱,想投资入股到一家叫‘小有天’的福建菜馆。胡也频便和他父亲商量,借这一千元钱开书店,讲明三分利息,他父亲同意了。”沈从文的《记胡也频》则谈到:“那里人间书店请我们编辑一个月刊,我们恰恰又借到了一笔钱,想自己办一个出版处,为了一切的方便,我们就合赁了萨坡赛路的二百零四号房子。”
1929年1月,红黑出版处正式开张,《红黑》月刊也问世。三位青年作家起初欲将主办的刊物定名为《红黑创作》,由于不希望内容仅局限于创作,遂改成《红黑》,而“红黑”是借用了湘西土话的含义。在创刊号上,胡也频特意作说明:“‘红黑’两个字是可以象征光明与黑暗,或激烈与悲哀,或血与铁……我们取用‘红黑’为本刊的名称,只是根据于湖南湘西的一句土话。例如‘红黑要吃饭的!’这一句土话中的‘红黑’,便是‘横直’的意思,‘左右’的意思,‘无论怎样都得’的意思。”三个人曾分头到上海各书店察看刊物销售情况,《红黑》月刊第一期很快就卖出近千册,这个数字在那时已属比较可观。在《红黑》月刊亮相之际,红黑出版处也开始推出“红黑丛书”,第一种是丁玲选编的《也频诗选》。接受其他出版机构委托,红黑出版处同时还编辑《人间》月刊和“二零四号丛书”。
当年,胡也频、丁玲、沈从文与施蛰存有过交往。施蛰存的《滇云浦雨话从文》回忆:“丁玲和胡也频比较多地到虹口来,因为也频有一部稿子交水沫书店出版。他们俩来的时候,从文都在屋里写文章,编刊物,管家。他们三人中,丁玲最善交际,有说有笑的,也频只是偶然说几句,帮衬丁玲。从文是一个温文尔雅到有些羞怯的青年,只是眯着眼对你笑。”紧张工作之余,胡也频、丁玲、沈从文都坚持文学创作,曾以“红黑丛书”和“二零四号丛书”名义推出多种小说单行本。
然而,由于许多书刊批发给书店,钱却迟迟收不回来,红黑出版处勉强支撑了大半年便不得不歇业。为了偿还债务,沈从文到上海中国公学教书,胡也频到济南一所高中教书;丁玲在申城逗留一段时间,也去了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