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到底该学什么?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什么?是传承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古老的智慧和思想在今天仍能绽放鲜活的魅力。文言文的学习,“言”与“文”均不可偏颇一方。习“言”是手段,传“文”是目的。而“文”又是通过“言”来实现的。
“言”的预习和朗读
1.以预习为抓手
学习文言文,预习非常关键。文言文是最便于自学的一种文本形式,因为后面有比较详尽的注释,学生依据注释,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就基本可以疏通课文。
2.通过朗读来体会
文言文首先是通过语言来呈现的。文言文的语言,除了精炼之外,还有它的气脉贯通之美。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这里的“气”是什么?就是流动在文章中的气脉,而这种气脉,只有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才能体会其妙处。如《项羽本纪》中的名篇“鸿门宴”开头一段范增劝说项羽,我们要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把范增这位谋臣老谋深算和对项家忠心耿耿的性格特点充分表现出来。此外,文言文中那些骈散结合的经典篇章,我们吟之诵之,无论何时何地,获得的都是一种如诗如歌如痴如醉的美的享受。
“文”的补白和探究
1.创设活动,感受“节制”的魅力。
我们学习文言文,就是由“言”及“文”,感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史记》作为史传文学作品,其最大特点是构思精妙,对于人物的思想性格,内心活动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该收则收,对一些人物的思想活动又表现得相当节制。为此我们可以创设为人物补写内心独白的活动,感受作者行文节制的魅力。
比如鸿门之宴,看似项羽为主角,但在司马迁笔下,他的话相当节制。鸿门宴上项庄舞剑之时,项羽心想:“项庄想的真是周到啊,用舞剑来带动气氛,不对啊!他这剑好似想刺刘邦。算了,这样将他刺死也不错,既能除去一大心患,又能保全我的颜面,我且由他去吧。叔父这般保护刘邦又是为何呢?哦,应该是为了报之前的救命之恩,不愧是我的叔父,如此重情重义,现在这个局势就姑且让他持续下去,我也不方便出言阻止,还是先观察一下情势再说吧。毕竟叔父之前已答应过他了,现在杀了他,还是会被人议论啊。”如此一番补白可谓入情入理。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的“太史公曰”中讲得很清楚,“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这就是项羽的性格悲剧,其最后的命运是这种性格决定的,绝非妇人之仁。这样补白,恰恰印证了太史公的构思之美,春秋笔法,给我们读者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2.存疑善问,培养探究精神。
文言文是经过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文化经典,但也不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对文化经典进行大胆质疑,这样经典就是活的经典,而不是死的僵尸,通过经典的学习培养我们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叶圣陶说:“课本无非就是个例子。”例子不是仅仅作为阅读与写作的典范,而也可以是供批判的例子。《鸿门宴》中有几个不大合情理的地方是值得我们存疑的:一是樊哙能否说出那番话。我们在评价樊哙这个人物的时候往往说他有勇有谋,但樊哙本身是一介武夫,当年丰沛著名的卖狗肉的,现在做刘邦的参乘,也就是警卫,凭这样一个身份,是不可能说出课文中的那番话的,甚至樊哙的“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竟成为千古名言,而他的一番义正词严,竟然使“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无言以对,这显然是不可信的,有失历史真实。质疑了就去探讨。探讨了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是因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那才是我们思维绽放的美丽花朵。
光明中学 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