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讲究食补,不管男女首先都会想到能进补的最佳之物是——“百草之王”人参。
人参多生长在东亚,尤其是寒冷的地区。以中国人参的代表吉林长白山出品最为著名。此山的参质地最佳(野山参皂苷成分高),参属于五加科,北中美洲则产花旗参,也是温补的上品。人参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最显著的作用是用于抢救心源性休克和失血性休克,这也是古人认为人参有“起死回生”功效的道理。我国古代许多名著都写到在皇家、大户人家或者医家常常提到食用和药用人参的情况,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代表作之一的《檀香刑》描绘朝廷要犯遭受凌迟之刑的孙丙时,每逢上一些苦香的上好参汤,欲断气的囚犯竟然“呼吸不是那样粗重了,脖子也能支撑住脑袋的重量了,嘴巴里不往外吐血了……”
小说里人参就是如此神奇呢!当然赞美人参的古代诗词家不乏其人,我只查到最早描写人参的诗为南北朝时梁代著名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所作,该诗描绘出了人参和灵芝的野生绝佳生态。原诗为《采人参》:
三丫五叶,背阳向阴。欲来寻我,椴树相寻。
到了我国诗词的巅峰时期,人参成为唐诗宋词吟颂之物。名家陆龟蒙、皮日休、苏轼等皆有形象的描写。如皮日休在收到友人相赠人参后以诗答谢:
神草延年出道家,
是谁披露记三桠。
开时的定涵云液,
剧后还应带石花。
名士寄来消酒渴,
野人煎处撇泉华。
从今汤剂如相续,
不用金山焙上茶。
注:古代称人参为神草。
古代帝王也有专吟人参诗词的,最著名的当数大清一代帝王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他不止一次专写人参,其中一首为:
性温生处喜偏寒,
一穗垂如天竺丹。
五叶三桠云吉拥,
玉茎朱实露甘溥。
地灵物产资阴骘,
功著医经注大端。
善补补人常受误,
名言子产悟宽难。
当下面临拜金滥采的发财致富者,野山参已属罕见了。野山参被国家列入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关部门也对长白山等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严禁无序采挖,使人参资源逐渐恢复生长常态,以对得起我们的后代人。我的一位已采参育参34年的朋友王总说,现在就是上山仔细查寻系上红绳(怕它“跑”了),能找到二三两左右的就很不错了。他说我们中国人又最善“人工种植”,实际上早在唐朝,参农已开始人工栽培这种珍贵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了。当然仍以东北长白山为大量种植区。精明的参农也在河北、山西、宁夏、甘肃、湖北等合适地区精心栽培,参农们仍要尽量按照野参的一切条件(如经纬度合适最好),切忌施用任何化肥农药,在精心培育下也应最少需6年春秋雨露方能出土为佳,如能耐心培养二十年,就应视为“野山参”了。这种耐心今天恐怕是凤毛麟角了。但医学专家说,经化验及人们食用的效果来看,人工种植不可和野生野长的真正野山人参同日而语。
野山人参对自身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生长的地域、土壤、林相、坡度等都有严格要求,还得有土质较疏松有肥沃的沙质林坡土壤才好。生长环境有一个乔、灌、草、藤兼备的植物体系伴生和以植物为基础的自我平衡相互维系,各种植物的分泌物相互影响,具备自然演化、自我更新完备的能力。野山人参的生长不仅要经受冰冻、暴雨、病害等自然灾害的侵袭,还经常遭遇不知何时外侵的虫嚼鼠咬、兽吃畜踏,完全依靠自己的生命力与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地顽强斗争,与不同植物竞争,所以野山人参的存活率非常低,能够存活下来的野山参都历尽磨难,是生命力极强的植物精灵。现在采参农家像从前能在深山老林处找到半斤八两的几十年、上百年的老参已几乎不可能,是常在梦中才遇到。
当然它们常常喜生长在适合的经纬度地区;海拔高度则需在500-10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中方能最健康地成长。这样自身要求极高的条件,绝对超过黄金美玉的价格,每株价值几百万甚至几千万。
据报道:1989年北京亚运会前长白山脉抚松县参农偶尔曾采到一株“参王”重为305克,此参王已在地下安然深居480多年了。经媒体宣传,此山参轰动中外,现已成国宝级标本,被博物馆珍藏起来了。据说还有深居山林的千年老参,不过我无力查证核实了。
野山参通常三年才能开花,到六年左右才能结成果实。参花细小浅黄略显绿色,不易被人发现。成熟的种子则显鲜红色,灵敏的鸟也即山民俗称的“棒槌鸟”能发现并喜吞下,但有时不一定会消化,所以排泄出来反能传播,久之遇合适土壤能生出新野山参。吉林电视台曾播出巨蛇守参,人去捕蛇时又惊喜发现野山参的有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