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段 相互回归本源
有意思的是,李安和张艺谋的电影拍摄轨迹似乎倒了个个儿:从《喜宴》《推手》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的电影从平实慢慢走向绚丽,从小投资走向大手笔;而张艺谋则相反,他是经过《英雄》《十面埋伏》《三枪》《金陵十三钗》等大片的洗礼后,重新回到原点,拍摄了新片《归来》。
拍摄《归来》对张艺谋来说是一次痛苦的坚持,因为他要完全推翻过去的拍摄方式,自己跟自己唱反调。由于团队是原先的团队,摄影师有很多既定的拍摄模式,喜欢华丽的渲染、温柔的抒情,“现场讨论的时候,这些对我很有诱惑力,但我想想还是算了,这次我不想用张扬的方式去拍。”张艺谋觉得,自己拍摄《归来》的状态,很像李安早期拍摄《推手》《喜宴》时的感觉,返璞归真、洗尽铅华,还原到人的故事上去关注人,把所有历史的记忆去变成细节,含蓄内敛地慢慢渗透。
对于这部新片,李安在看完之后赞赏有加:“这个片子结尾的地方很有尾劲,让人印象深刻。”他评价说,张艺谋此前的作品很有张力,红色用得特别好。但《归来》是一部平实拍摄的影片,一部存在主义的作品,描述了人的记忆、压抑、无可奈何的情绪,以及对自我存在的考虑和对自由的观念。
理念 乐于接受挑战
尽管每个时期的拍摄理念不同,但李安和张艺谋对作品的共通点是“乐意接受挑战”。李安目前在筹划一部跟拳击题材有关的电影,希望在技术电影语言上有些突破。“从《少年派》开始以来,我对人与神、人与精神关系的探讨就想继续走下去,这部影片应该也是如此。但由于资金比较高,现在被卡在那边,不上不下。”对于李安来说,他很愿意在每部作品中都开发一些新的东西,“但电影作为一门既有工业,本身有限制在那里,这好比逆水行舟,很难。”
对于张艺谋来说,曾有媒体传言他将和好莱坞合作拍摄影片《死亡拼图》,他在今早的访谈现场也承认了有合作,但题材尚不确定。
对于中国导演和好莱坞的合作,李安向张艺谋传授了自己的经验。他认为,一部电影通常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显的部分,即对世界电影语法的掌握。“这是个熟练活儿,美国建立的这种通俗语汇,相信你已经很娴熟了。”李安告诉张艺谋,美国影片在建立电影语汇的同时,也建立了自己的文化积习,也就是美国电影中一些约定俗成的味道,中国导演对此应该随和一些。“至少在表面上要满足那些观众的需求,至于里面夹什么东西,那就各显神通了。”
同为华语影坛巨匠,李安和张艺谋对如今快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也作了展望。两人不约而同地表示,希望中国电影市场能细化类型、均衡发展。 本报记者 张艺
相关链接
对话者与主持人早有渊源
张艺谋、李安以及此次主持大师对谈的主持人崔明慧,其实早有渊源。崔明慧凭借作品《谁杀了陈果仁》,成为第一位获奥斯卡纪录长片奖提名的华人导演。她在上世纪80年代初执导纪录片的时候,曾经和李安一同工作过。当年李安刚刚大学毕业,他找到崔明慧要求进入剧组工作,当被问及会做什么时,李安回答说:“我会做导演。”这个回答令当时的导演崔明慧很尴尬,只能反问:“你来做导演,那我做什么?”这段经历成为二人之间的笑谈,常用来互相打趣。
张艺谋与李安结缘于1993年的柏林电影节,当年作为评委的张艺谋曾经说过:“在即将拆除柏林墙的时候,两岸中国人同时上领奖台将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同时,他也让谢飞的《香魂女》与李安的《喜宴》并列金熊。2007年,《色·戒》获得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李安也是从张艺谋手中接过奖杯。今日,李安调侃张艺谋说:“托他的福,我每次参加电影比赛的时候他都是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