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第四次浪潮
“就像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和杠杆,我将撬起整个地球一样,自贸区就是一个支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是杠杆,撬起的是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在演讲的开篇,周汉民点出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意义。
周汉民表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有四次浪潮,第一次是五大经济特区和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第二次是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第三次是中国加入WTO,而第四次就是上海自贸区的批准建立。
他说,上海从来都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线,而自贸区的建立更是中国一次前所未有的“自我开放”,是一扇开放模式创新的“窗口”,更是一场制度改革的“大戏”。由此,它将带来追求要素自由流动的更高层级开放,货物与服务贸易、金融开放的齐头并进。
“自贸区的使命何在?”周汉民提出,上海自贸区建立后,世界舆论普遍认为,金融体制的开放和中国再度融入世界,是最受关注的亮点。
已产生七大溢出效应
“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是国务院对上海自贸区最基本的要求。在周汉民看来,这些新制度就是“未来上海自贸区在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等方面先试出的体制和机制”。
他在演讲中表示:“自贸区已经产生七大溢出效应。”包括构成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决定的60个具体任务、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的新内容;推动了中美双边投资协定实质性谈判;开启了中欧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推进了中欧自由贸易区协定谈判的可行性研究;“权力清单”管理成为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上海自贸区在2014年就要形成第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上海自贸区的努力为全国其他地区的进一步开放提供了借鉴等。
目前,在自贸区,对负面清单之外的外商投资暂时停止实施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3部法律的有关规定。周汉民表示,三部暂停的法律将在未来2年半也不会回来,修改方向就是自贸区目前施行的政策,“上海自贸区怎么做,这三部法律就怎么改”。目前,已经有32部法律根据自贸区需求做出了调整,他认为接下来应该借鉴国际立法经验和改革开放经验,加快自贸区立法,同时要与国际规则接轨。
“上海自贸区的成功必须‘放得开、管得住’,要尽可能的开放,但前提是每一步的开放都有相应的管制、管理或者说治理措施。”
尽快形成新制度
周汉民表示,上海自贸区金融体制改革、服务贸易、贸易、文化领域开放等4个领域的功能已经凸显。其中,金融行业在自贸区受益面最广,一方面,金融体制改革已经展开,他特别提出了四个“化”,利率市场化、汇率国际化、人民币境外使用的扩大化、管理的宽松化;另一方面,金融业作为服务业的一种,在企业的贸易和投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在货物贸易方面,自贸区最具有竞争力的行业就是融资租赁业。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上海自贸区的建设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对此,周汉民认为,未来自贸区还要加快再走五步:
第一是货物贸易转型升级。28.78平方公里不可能做更多的转口贸易,“强化国际贸易集成功能”是核心。上海自贸区的企业应定位为有限离岸公司,它们应当在外汇和其他政策上享受优惠。海关对上海自贸区的监管目标是“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到现在为止,上海自贸区最具竞争力的行业是融资租赁业。
第二步是加快发展服务贸易。上海自贸区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开发十分必要,要提升服务贸易的能级和规模,包括以下领域:工程承包、设计咨询、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教育医疗、文化创意,此外还应主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转移,包括:软件开发、研发设计、物流等。
第三步是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网上行政审批管理的服务平台,实现网上信息公开。要探索利用外资的新途径,今后外资直接投资会增长,但更大的投资是外资的间接投资,开放债券市场、外汇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和黄金市场已经刻不容缓,未来这些领域的国家级交易所在自贸区将有实体存在。
第四步是完善对外投资的管理和服务。中国是对外投资的大国,最大的问题是建立并发展海外投贷基金的作用,对企业走向世界不仅是鼓励还要帮助。中国银行海外机构应当行使代理行的职责。
第五步是积极发展离岸金融。保险、证券、基金、信托、货币、同业拆借、黄金和衍生品市场应当一应俱全。离岸金融中心的管理核心是地区总部的资金管理,投融资管理和避险保值的管理需要国际通行的做法。要建立独立的法律法规体系、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本报记者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