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学校与学生——~~~
学校与学生——~~~
学校与学生——~~~
     
2014年09月0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校与学生——
既要键对键 又要面对面
易蓉 陈曦 沈思嘉
  早上6时20分,宿舍里四部手机的闹钟同时响起。大三的泡泡hansy是一名网络歌手,同时也是一家音乐网站的管理员,她摸出枕头下的手机,在QQ跟粉丝群里的粉丝说了早安,才赶紧开始洗漱。室友宁边上网看新闻边等待着室友,自诩为新闻消息的小灵通;室友依爱在网上看电影,妍则善于在淘宝中发现价廉物美的潮流单品……这是建桥学院一间寝室的平凡早晨,网络已经成为这些大学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日前,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发布了一篇题为《非主流到AB站:80、90、00后亚文化属性演替与互联网投资策略》的报告,采用社会学代际分析的方法,写出了80后、90后以及00后三个阶层不同经济基础及文化属性所带来的不同投资策略和逻辑。根据报告,2005-2015年普及互联网,人均GDP突破20000国际元,城镇化率突破50%,弹幕网站、二次元等脑洞系互联网兴起,移动互联网应用百花齐放。90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互联网普及过程集中在2005-2015年,2005年左右智能手机开始兴起、手机游戏萌芽,2010-2013年智能手机开始快速普及,也就是说95后在中学阶段便全面普及移动互联网。

  华东政法大学团委书记陈赛金也意识到了年轻的学生群体身上的互联网属性,在他看来,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等线上平台绝对不仅仅是宣传平台,互动才是互联网的根本,“当前环境下已经无法将线上和线下分割,要想引领青年就必须掌握年轻人熟悉和喜欢的渠道。既要键对键又要面对面,青年在哪里团工作就要在哪里,既然工作对象在互联网上,学校怎么能不在网上呢?”

  互联网的依赖是否会使现实的交往能力下降?陈赛金觉得,个别人对游戏的沉迷是有的,社交却不会,就像能量守恒,互联网也许让身边的人变远,但却把远方亲朋变近了。而实际上90后青年可能更适应线上线下结合的交流方式,互联网上“最熟悉的陌生人”在现实中也能成为朋友。

  上学期末,“华政青年”微信的粉丝大约为1.5万,经过一个暑假,微信“涨粉”3000个,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新生。整个暑假,学校放假,“华政青年”背后是校团委组织的微信团队几乎以“7×24小时”的模式在运营——从暑期社会实践到迎新服务,除了丰富资讯还承担新生、家长、校友的后台互动维护。“新生在入学前对大学是最好奇的,我们希望团委能成为新生接触到的‘第一人’。团组织要先接近青年,其次才能影响青年。”陈赛金说。 

  本报记者 易蓉 实习生 陈曦 沈思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目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新民图视绘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长三角
   第A20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1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市场资讯/综合
   第B06版:广告
   第B07版:新民资讯
   第B08版:新民俱乐部
95后大学新生迎“数字化报到”
既要键对键 又要面对面
八十五岁晚报 “卖萌”走进高校
美国版焦点A04既要键对键 又要面对面 2014-09-08 2 2014年09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