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发布了一篇题为《非主流到AB站:80、90、00后亚文化属性演替与互联网投资策略》的报告,采用社会学代际分析的方法,写出了80后、90后以及00后三个阶层不同经济基础及文化属性所带来的不同投资策略和逻辑。根据报告,2005-2015年普及互联网,人均GDP突破20000国际元,城镇化率突破50%,弹幕网站、二次元等脑洞系互联网兴起,移动互联网应用百花齐放。90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互联网普及过程集中在2005-2015年,2005年左右智能手机开始兴起、手机游戏萌芽,2010-2013年智能手机开始快速普及,也就是说95后在中学阶段便全面普及移动互联网。
华东政法大学团委书记陈赛金也意识到了年轻的学生群体身上的互联网属性,在他看来,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等线上平台绝对不仅仅是宣传平台,互动才是互联网的根本,“当前环境下已经无法将线上和线下分割,要想引领青年就必须掌握年轻人熟悉和喜欢的渠道。既要键对键又要面对面,青年在哪里团工作就要在哪里,既然工作对象在互联网上,学校怎么能不在网上呢?”
互联网的依赖是否会使现实的交往能力下降?陈赛金觉得,个别人对游戏的沉迷是有的,社交却不会,就像能量守恒,互联网也许让身边的人变远,但却把远方亲朋变近了。而实际上90后青年可能更适应线上线下结合的交流方式,互联网上“最熟悉的陌生人”在现实中也能成为朋友。
上学期末,“华政青年”微信的粉丝大约为1.5万,经过一个暑假,微信“涨粉”3000个,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新生。整个暑假,学校放假,“华政青年”背后是校团委组织的微信团队几乎以“7×24小时”的模式在运营——从暑期社会实践到迎新服务,除了丰富资讯还承担新生、家长、校友的后台互动维护。“新生在入学前对大学是最好奇的,我们希望团委能成为新生接触到的‘第一人’。团组织要先接近青年,其次才能影响青年。”陈赛金说。
本报记者 易蓉 实习生 陈曦 沈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