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五开始,本市中小学生就将迎来暑假,不少家长将孩子留在家里度过盛夏。未成年人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热点。
为积极预防,不断降低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率,市教委和市未保办联合发布2016年“中小学生暑期安全提示36条”,并要求学校在暑假之前,以主题班会、家长会、告家长书、校园网、短信微信发送等形式,告知每一位学生及家长。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其中“心理安全”版块为今年首次提出。
心理松绑 让假期成为真正假期
“孩子缺少玩伴,父母因为工作忙碌也会忽略了和孩子的沟通。”市教委青保处处长朱坚说,基于这些原因,今年的暑期安全提示中,增加了心理健康的内容,倡导家长为孩子营造安全健康和谐的家庭生活氛围,带领孩子亲近自然,参观游览,锻炼身体,阅读经典,积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放假就要有放假的样子,家长要学会给孩子松松绑。”12355上海青春在线青少年公共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顾凯宪指出,每逢假期,孩子从学校回到家庭,和父母接触时间增加,最明显的冲突就是家长抱怨孩子“一有空就玩电脑”,孩子不满家长“给我报那么多暑期学习班干嘛。”
“有的家长一到假期前就很焦虑,觉得暑期不好好利用,浪费了太可惜。于是,暑假里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补习班。”顾凯宪提醒,家长要明确的一点是,孩子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非常疲劳,假期让他“浪费”一些时间,又何妨?她曾遇到过一个对小动物很感兴趣的男孩,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观察昆虫出没,一看就是半天,也希望妈妈能让他趁着假期养小动物。但是,孩子的这些诉求被家长以浪费时间为名驳回了,取而代之的是暑期满满当当的课程表。如今,孩子已经升至中学,虽然成绩还不错,但似乎总爱和家长“拧着来”。顾凯宪告诉家长,孩子的这些表现,正是弦崩得过紧、亲子交流不畅导致的结果。
“小学阶段的孩子可能会用‘作一作’、拖拖拉拉、和家长产生一些‘软冲突’来发泄内心的不满,但是到了初中以后,孩子可能直接就和家长产生正面冲突,这时候再要补救就晚了。”顾凯宪说。她提醒家长,不妨将两个月的暑假,当做一个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契机。如今,顾凯宪经常帮助一些大中学生做职业规划,她发现,不少成绩不错的孩子苦恼的是,各门功课成绩都还不错,但也说不上自己特别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如果可以趁假期发现自己的兴趣,并加以培养,可能这些孩子就不会这么痛苦了。”顾凯宪说。
她建议家长,假期伊始,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商定假期计划,并在这张计划表上列出“玩乐空间”,有的孩子愿意在家里沉浸书海,有的孩子喜欢呼朋引伴参加夏令营,有的孩子希望安静地完成画作,有的希望掌握运动技能……根据孩子的性格、爱好不同,家长应该协助孩子做好规划,而非替他做主。
排查隐患
伤害最常发生在家中
来自上海市儿童医院的数据显示,节假日期间因意外伤害而入院的儿童占全年的75%,其中,每年6至8月收治入院的儿童意外伤害而致颅脑损伤的病例约占全年的40%。意外伤害最常见的发生地点是在家中。
该院神经外科主任陈若平介绍,在所有受伤病例中,坠落伤比例最高,占46.43%。坠落的地点包括床、桌子、楼梯、机动车甚至父母怀抱。如果家有低龄儿童,千万不要将孩子放在大人睡的大床上,而应放在有防护栏的儿童专用床上。
市教委青保处处长朱坚告诉记者,近几年《上海市中小学生安全报告》显示,溺亡、交通事故和高空坠落是影响本市未成年人生命安全的几大杀手。其中,交通事故造成的伤亡数量在下降,而高空坠落的数字在上升。
“尤其是一些家有飘窗的家庭要特备注意做好安全防护。”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区首席代表崔民彦指出,稍有疏忽,飘窗可能成未成年人的“安全杀手”。崔民彦说,尤其是当窗户打开、窗帘拉着的时候,人更容易产生错觉,发生跌落。她建议,加装护栏或者窗锁,是避免高空跌落的有效方法。除此之外,市面上也有一种叫做“窗止”的小工具,将窗止粒插入推拉窗移动槽内,将螺丝旋紧,就可避免推窗滑动,开窗过大,带来安全隐患。
此外,来自儿童医院数据还显示,除了坠落,造成孩子意外伤害的另一大原因是走路或奔跑时跌倒,占21.88%,此外,交通事故造成的伤害占17.85%,意外撞伤8.5%,这多发生在孩子参加骑自行车、轮滑、滑板等高速运动时。陈若平建议,有车的家庭越来越多,出行时,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安全座椅,提醒孩子在参加运动时使用包括头盔在内的安全防护装备,并对场地和运动器械做好检查。今天上午,黄浦区豫园司法所携手黄浦区公安分局交警支队,走进上海市实验小学开展“交通安全魔盒微课堂”活动,为同学们生动讲解安全步行、安全乘车和安全骑车三方面的知识,及时为孩子们的暑期安全提了个醒。
远离野泳
躲开“头号杀手”
每年暑期,“溺亡”总是危及本市青少年生命安全的头号杀手。从2012年起,本市各区县纷纷通过加强安全教育、树立安全警示牌等方法,减少中小学生溺亡率,崇明、嘉定等区县组织教师和社区工作者组成志愿者队伍,在河道周边进行巡逻,但总有青少年无视警示,贪图一时痛快而失去花季生命。此外,也曾有孩子在亲水平台玩耍时因打捞水面上漂浮的物品而跌落水中险酿大祸。“我们呼吁市民一起关注,如果看到有未成年人进入河道游泳,尤其是在没有成年人陪伴的情况下,请及时劝阻。”朱坚呼吁。
在本市发布的这36条安全提示中明确指出,未成年人发现同伴溺水,立即寻求成人帮助,不盲目施救。上海民安防灾减灾志愿服务中心主任王永镇认为,这一提醒非常重要。自然河道水下情况复杂,盲目施救不仅很难救起他人,还有可能危及自己生命。最恰当的做法一是呼救,二是寻找身边物品进行施救。如今,在本市景观河道和亲水平台,均配置了救生圈,家长平时在带孩子经过这些区域时,不妨特别留意相关救生设备,以备不时之需。
另一方面,在泳池中游泳虽然泳池配有救生员,家长也务必做好看护工作,记住“善游者溺”的古训。尤其是一些宾馆或小区会所泳池形状不规则,救生员视线容易受挡,这就更需要同行的家长多留个心眼,让孩子始终处于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一些孩子刚刚学会游泳,摘去浮板等防护设备,这时,家长更要特别留意,而不能仅图自己游得痛快。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