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上海京剧院“开门办院”~~~
上海京剧院“开门办院”~~~
上海京剧院“开门办院”~~~
上海京剧院“开门办院”~~~
     
2018年01月1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京剧院“开门办院”
放飞名角是一种自信
王剑虹
■ 安平
■ 安平在《将相和》中
  上海京剧院在国内名角众多,实力雄厚,可谓独树一帜,其一举一动均受到业内外广泛关注。在新的发展时期,上海京剧院继续积极推进“开门办院”的战略举措,为京剧名角寻求个性化发展打开上升和发展通道。

  由上海京剧院花脸名角安平任艺术总监的上海宇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昨天宣布成立,这是继梅派名旦史依弘之后又一位上京名角与社会力量合作创办公司,而此前王珮瑜、李军等名角也都以工作室等方式在剧团框架之外寻求个性化发展。上海京剧院对演员的这些尝试持开放态度,院长单跃进表示,京剧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对于这种尝试“没有理由不支持”。

  多重支持

  “宇屏”是一家民营企业,在受企业资助的同时,也得到了杨浦区政府的支持,安平直言,京剧院是国家事业单位,不能吸纳企业资金,但作为公司却可以。上京那些“墙外开花”的名角们,得到的支持大都来自三方面:一是区级政府支持,比如老生名角李军的艺术工作室得到了长宁区政府的支持,一个200座的小剧场及附属展厅为工作室的成长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也是工作室举办“周周演”的底气所在;二是社会力量,比如上海弘依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就是史依弘与长江商学院的金融学教授搭档成立的;另外还有来自粉丝团队的力量,比如傅希如的“京生如是”系列专场、蓝天的“文韬武略”系列专场等,背后都有粉丝团队的支持。

  多面发展

  一个演员的成长,个性化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但在院团体制内,这种发展往往会受到一些制约。因剧团资源有限,难以顾及每一个演员,而对于一些突破性的尝试,院团往往更为谨慎。这些年,上海京剧院的名角们不少极具个性的尝试,背后都离不开院团以外团队的支持。比如前几年王珮瑜的墨壳原态舞台剧《乌盆记》玩的是京剧、相声、评书的跨界,去年《文图会》则再次尝试与相声跨界,这些“大胆”尝试,依托的都是院外团队的支持。而当年史依弘以梅派演员演出程派名剧《锁麟囊》同样是借助“外力”完成的。“外力”不仅为演员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在京剧推广普及上的尝试也更为多元,比如史依弘这两年在上海大剧院中剧场推出的“星星点戏”系列就是普及类演出的一种新尝试。而宇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计划与杨浦区合作推出国际票友大赛,目前已经在筹备当中,此外,安平还有多个跨界合作的想法,将依托他的公司来一个一个地实施。    本报记者 王剑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广告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杯光夜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新民环球
   第A2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 健康·广告
   第A24版:慢病/新民健康
给“大苹果”带去浓浓中国年味
放飞名角是一种自信
双赢
张帆:武戏传承是一种精神
美国版文体新闻A14放飞名角是一种自信 2018-01-11 2 2018年01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