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1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所热爱的海派服饰文化
王秋女
  王秋女

  1999年,老师带我们去甘南青海一带采风,途经格尔木时,在当地一家大百货商店门口的告示板上贴着张大红喜报,上面用毛笔写着几行大字:“好消息,本店新组织到一批上海的时装,欢迎大家前来选购!”大家都笑了,可笑过之后,不禁想起我们生活过的上世纪80年代的江南小城,百货商店门口不也经常贴着类似的大红喜报吗?

  彼时在我们孩子心中,上海是一个神奇的城市,孩子口袋里的大白兔奶糖、巧克力;爸爸写字的英雄牌钢笔、骑的永久牌自行车;妈妈洗头的蜂花护发素、时髦的衣服……我最喜欢的漂亮洋气的裙子,还有陪伴了我整个童年和少年的《儿童时代》和《少年文艺》!似乎所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好看的,都来自上海。

  长大后,去上海的机会越来越多,虽然大多数上海商品已不再有过去这么大的吸引力了,大白兔奶糖也只是偶尔怀旧的道具,但对上海那座城市所散发出的独特的文化气质,却始终心存向往和眷恋。

  大学学的是服装设计专业,来自德国汉诺威科技大学的服装设计老师跟我们聊起他们那边学生的学习,说每年时装周会带他们去巴黎看秀,听得我们两眼放光。而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们这些在杭州念服装设计的学生,平日采风、调研去得最多的,则是上海。除了去美美百货、巴黎春天看一看、摸一摸,甚至试一试那些原来只在时尚杂志上看到过的一线时尚大牌之外,其实我觉得上海给予我的,不仅仅是能零距离地接触这些一线大牌,而这座城市和城市的人们,对服饰搭配那种良好的审美和品位,还有日常生活中那种深入骨髓的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更是赋予我太多的灵感和感动。

  喜欢站在南京西路上,看那些妆容精致、脚踩高跟鞋、一身高级灰的南西女郎们,腰背笔挺,衣袂带风地从你面前掠过;也喜欢坐在新天地的露天咖啡座里,看金发碧眼、撞色吊带热裤的外国女郎边喝咖啡边研究地图;更喜欢一个人在曲里拐弯的小弄堂里钻来钻去,那弄堂窄得两手一伸几乎都能触碰到两边墙壁,可当你抬起头,能看见阁楼上那扇窄窄的老虎窗半开着,露出一角鹅黄色的窗纱,精致而妩媚!一阵高跟鞋敲击地面发出的哒哒清脆的响声,一位摇曳着一头风情万种的长波浪的时髦女郎,正款款地朝你走来,而弄堂的另一头,一位穿着格子家居服手里拎着把小青菜的爷叔刚好和女郎擦肩而过……

  这一切,都成了我的时尚启蒙教育,也是我对海派服饰文化最直观的感受。

  而如今,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资讯发达、交流便捷,你能迅猛地接收到米兰、巴黎、伦敦、纽约四大时尚之都最in的时尚信息,也可以奔赴世界各地去亲身体会不同生活背景下服饰文化的碰撞融合。但对我影响最深最直接的,却仍然是上海,上海双年展、法国印象派珍品展、乔治·阿玛尼的服装回顾展、大英博物馆百物展……这些高规格的展览令我受益良多;还有那些藏在街头巷尾的个性小店,并不是什么大牌的设计,但却看似低调实则张扬地彰显着店主极度个性化的好品位。

  当然,还有愚园路、衡山路、巨鹿路、复兴西路这一带老建筑的集中地,街道两旁遍布着20世纪初的老建筑,历经百年风雨,每一幢都被时光打磨浸润出自己的独特气质。

  我想这大概就是上海能孕育出这样的海派服饰文化的底蕴所在了。

  十日谈 

  擦亮上海文化名片

  遵守规则,海派文化在其中功不可没,明请看本栏。

  责编:殷健灵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汽车周刊
   第A2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24版:公告
   第A2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广告
   第A28版:广告/新民健康
“中庸”是做出决择
云水山房散诗
一斛晶莹念诗翁
北极圈 (重彩画)
我所热爱的海派服饰文化
楝树果
美国版夜光杯A19我所热爱的海派服饰文化 2018-01-17 2 2018年01月17日 星期三